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武夷岩茶毛茶、走水茶开始出厂了。
它们经历了四月中下旬至五月上旬,长达二十天左右的工期,还有大半个月的挑拣、走水。
速度快的农户已经上线了第一轮焙火的岩茶。
不同于制茶时,此时到武夷山,看到的又是一番新景象。
小农小户的人,把做好的毛茶/走水茶,按不同品种分装在样品袋里,放进日常出门的大背包,开始做行商——走家串户,送上门给开店的亲戚朋友们选货。
开店的人都是有人脉和资源的。
如果货能被他们看上整批量收走,或者同意把茶放在店里代卖,那么,至少下半年可以轻松很多,至少不用为新茶的销售犯愁。
SO,这个时间段,茶叶店掌柜的茶桌上,堆满了小茶农们送来的岩茶样品。
江湖上有个夸张的说法是,大一些的茶叶店,整个茶季下来,若是把收到的茶样全部倒在一起,能拼配出一小件“大红袍”....
可见当下小茶农们送茶样之风,极盛;而他们卖茶之心,极切。
这时候若行走在武夷山三姑的街上,左顾右盼间,总能见到路边的茶叶店里,人头攒动,三五个人围坐一桌,茶桌上摆满茶样袋,茶盘上摆着一堆盖碗、审评碗,叮铃哐啷,热闹地在选茶。
这一套流程,统称为“看茶”。
《2》
李麻花前两天也去武夷山“看茶”了。
小竹林的姐姐自己在三姑有家店,生意还不错。
她的销售模式很传统,一方面拿一些亲戚家里的成品茶来销售,一方面收朋友的毛茶或走水茶回来,自己焙火精制,再上架。
因为主营批发,量走得还不错,为人也大气,新茶一出来,小茶农们都乐于把茶样先送给她看。
李麻花只在她店里待了小半天,已经看到有三拨人来送茶样了。
这些送来的茶,大多数还是黄家的那些品种,像黄观音、黄玫瑰、瑞香等等,小品种多,喝起来,一厅堂都是花香绮丽。
这“看茶”的活计,听上去轻松还享受,但实际上,着实累人,还需要极强的实力做支撑。
要知道,看毛茶/走水茶,是需有一番功力的,看茶者得有预判力,能根据毛茶当下的表现,去预知它将来成品之后,所能呈现出来的香气滋味与汤感。
比如,有的茶摇得轻,发酵轻,茶汤浅绿,虽然花香不错,却夹着青涩感,这样的茶要想成品茶出彩,必须要彻底赶走青味涩感,这就给后期的焙火工序增加了不少的难度。
再比如,有的茶摇得重,发酵略熟些,香气转熟,已经出了花果香,汤色有些带红。这种茶,后期焙火就相对轻松些,做出来的成品茶以甜果香、熟果香为主。
故而,若是预测失误,那就有可能进了一批砸在手上的货,未来只能低价倾销,且有得头痛。
不过,当下的大部分人“看茶”,主要还是看这款毛茶/走水茶,在焙火成品后,是否能成为“畅销口味”。
归根到底,迎合市场,挑到一款“销冠茶”,才是“看茶”的第一要素。
《3》
这不,在一款黄玫瑰与瑞香的比对中,小竹林的姐姐相中了瑞香。
她的理由是,这款瑞香是当下市场上相当有卖点的茶。
李麻花有点不理解,这款瑞香明明做得过熟,汤也红了。在传统意义上,做得偏熟的瑞香并不符合好茶的标准。
这些年,由于大量外山茶和洲茶加入了正岩茶的行列,许多制茶师做青时特别取巧——喜欢摇得重一些,把茶做熟些,以避免汤水的苦涩味过量呈现。
但这类茶,太熟,不符合武夷岩茶三红七绿的制茶标准,在过去大厂收毛茶的时代,连初选都进不去,冲出来一看茶汤偏红,立马被淘汰。
小竹林的姐姐附和说,确实如此,做熟的茶在正规审评时容易暴露缺点,那就是香气浊、有酵味,大厂要选的毛茶基本都是香气清晰度高,茶汤呈现金黄色。
但是,姐姐语重心长地说,现在这个时代,不比从前了。市场的喜好大过天,把岩茶做得偏熟,是当下的流行。前几年人人喜欢的蜜桃香肉桂,就是岩茶做熟的“典范”。
现在,就算蜜桃香肉桂热度逐渐淡去,制茶师们却已经在“把茶做熟”这套取巧的做法里尝得甜头。
舍不得放弃,就延续着做下去了。
《4》
正看着茶,来了一位童颜鹤发的老人,大家都喊他老师傅。
来送茶样的那个农户,多年前还在这位老先生手下学过做茶。
他一来,大家都给他让座,虚心地请他看看桌上泡出来的几款茶。
他接过茶杯,一手拿着杯子,一手或揭盖碗看、闻,或拿审评勺舀了茶汤,或在某款茶里多闻多喝好一番逗留。
最后,他说了一句话,“还是要重摇些。”
那个农户回说,“我这么多年做茶都尝试了重摇,就是做不出您老的那个要求。”
老先生又回说,“前期要养着,光后面重摇无用,还需要多些经验。”
农户玩笑道,“是啊,我的悟性还是不够,几次都要青桶摇烂了都做不出效果。”
我是听懂了,这就像长跑比赛,前面的体力要保持,才能有后面的冲刺。
青叶在摇的过程中,前期的内质不保着养着,后期就会被摇空了。
出来的茶,汤水自然没有质感。
缺乏内容。
聊了一会便猜到,这位老先生当下不仅做茶,也开始卖茶,而且茶叶卖得不错,品牌也小有名气。
难怪。
如果只是一个闭门造车的做茶师傅,不接触终端市场,又如何能知道市场的喜好和流行呢?又如何能从市场需求倒推回制茶风向,要做“摇得重”的茶、要做“好卖”的茶?
《5》
当然,也有一些人看茶选茶,是符合正规的审评标准的,因他们选的茶,是要送去下半年的各大斗茶赛事的。
参赛茶与市场茶并不相同,参赛茶要求品种香气必须鲜明,茶香要清透、干净,汤色透亮,滋味醇厚。
于是矛盾就出来了:参赛的茶肯定不差,但不一定好卖;走市场的茶不一定是好茶,但肯定好卖。
想起某次喝到一泡发酵重到都出烂水果味的肉桂。
这种茶要是在斗茶赛里,是第一轮就会被淘汰的。而现在,却是人家店里的明星产品。
卖得不要太好。
可见,看茶,其实也是在剖析人性。
从“看茶”时的价值取向,便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利益动向。
是唯利是图,还是胸有丘壑,从他选茶的标准便能窥见。
虽然卖的是茶,但其实,贩卖的何尝不是自己的灵魂。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