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郭葆昌与故宫古董的不解之缘

10-30

郭葆昌与故宫古董的不解之缘

1924年,郭葆昌到故宫前的琉璃厂溜达,见古董店内的老板娘不断给他打眼色,他匆忙走进店内,女人随即关上了门。过了许久,郭葆昌一脸兴奋地走了出店时,念念有词的低声对店家说:记得我俩约定,此事一定要保密!

 

郭葆昌是当时有名的鉴赏家和收藏家,遇到什么事这么高兴,还想让店里的人保守秘密?

 

原来他经常到琉璃厂去,因为一件瓷器,认识了古玩店的老板,两人成了好朋友,郭葆昌希望古玩店的老板,如果有什么好东西,就留着给他,让他开开眼界,如果有什么困难,也可以私下告诉他。

 

这一天,古董店的老板娘给他使了个眼色,这是他们之间的暗号,琉璃厂的人和郭葆昌都很熟,所以古董店才会派他老婆过来,这使得不太过显眼。

 

当他走进店铺时,老板娘把他带到一间完全封闭的房间里,店主兴奋地说,我已经等了你很久了。

 

昏暗的灯光下,郭葆昌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两幅画,久久说不出话来。他简直不能相信眼前所见,于是再三确认,果然是真的。

 

他惊讶的问道:“这宝贝是从哪里弄来的?

 

他惊讶的是,这幅《三希宝帖》在宫里已经有两百多年了,外界只听说过它的名字,但真正的真迹却是寥寥无几,《三希宝帖》中有两幅分别为《中秋帖》、《伯远帖》!

 

《中秋帖》、《伯远帖》、《快雪晴时帖》,都是乾隆皇帝的心爱之物,乾隆皇帝为了这三幅字,特意在皇宫中建了一座“三希堂”。

 

乾隆皇帝有个恶趣味,喜欢用印章盖自己喜欢的东西,他收藏了八十多个印章,高兴了就拿出来盖,好的宝物就盖几个章。

 

郭葆昌跟店主谈起话来,店主说:“有一天,有个落魄的满族人来了,他在琉璃市转了半天,也没人看得上这些字,一来他不敢肯定,二来也没见他说要给他几个钱,我看那几张纸有些年头了,就收下了。

 

郭葆昌道:“这张请帖,早年是宫里寿康宫的敬懿皇贵妃送来的,她对书法情有独钟,小皇帝被赶出宫后,她就把二希帖带回了娘家,大概是出了宫。”

 

老板见郭葆昌要收起来,拦住了他,按照以前的规矩,在袖子上数了数,掌柜知道郭葆昌不会把国宝卖给外人,便和郭葆昌商量了一下价钱,双方都能接受。

 

《快雪时睛帖》原收藏于故宫,随文物南迁至台北,现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自那以后,《中秋帖》、《伯远帖》不知所踪,后人如何寻觅,亦难觅其踪,众人都不知去向,只有郭葆昌知道那两幅去了哪里。

 

原来二十多年前,郭葆昌之子郭昭俊突然来访。寒暄了几句,郭昭俊这才说出了自己的来意。

 

“父亲,孩儿此番前来,只是想借《伯远帖》与《中秋帖》一用。”郭昭俊脸上露出为难之色,道:“我在香港开了一家典当行,可是生意一直不好。这两幅字很值钱,我想把它们抵押出去,说不定还能扳回一城。”

 

郭葆昌想了一想,也不好推辞,就答应把那幅字借给他。谁知数年之后,郭昭俊不但无法赎回这幅字帖,反而将这幅字帖抵押给香港的汇丰银行。汇丰要以高价出售,给郭葆昌当头一棒。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郭昭俊的好朋友徐伯郊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徐伯郊对文物颇有研究,得知这两幅作品即将流失海外,马上与国内文物部门取得联系。很快,文物局知道了这件事,立刻下了指示:“同意收购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为了证实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好几个专家都跑到香港去鉴定了。经仔细查验,这两幅作品确是真迹。最后,国家文物局追回了已经流落海外多年的国宝字帖。

 

当这两幅失传已久的书法作品最终回归故里,由故宫博物院收藏时,郭葆昌的子孙也在场。这幅《中秋帖》与中秋佳节的意境相得益彰,读来颇有感触。如今中秋将至,我们虽不能亲临三希,却可以赏月怀古,感受古人书艺的不朽。

 

《中秋帖》、《伯远帖》这两件存世已近20年之久的作品,终于重见天日。

 

这是一段伟大的历史。由于郭葆昌的敏锐收藏和文物部门的及时采购,这件国宝终于得以保存至今。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珍惜我们的国粹,继承我们的文化。

红刚玉和红宝石的区别

和田羊脂白玉鉴定最简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