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各地不少古书院纷纷寻求复兴,在带动讲学新风尚、推动民间教化的同时,也为地方文旅结合开辟新思路
书院复兴 返本开新
泉州网1月17日讯 自古以来,泉州地区有着众多不同规制的书院。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唐时有书院1座,宋时有11座书院,元时14座,明代增至24座,到了清代则达到39座之多。最早的书院即南安石井的杨林书院,据说始建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宋时大儒朱熹曾讲学其中。古代书院之建,“上以崇先师,下以培后进,学术、民风,赖斯维系”,书院对于地方学风,乃至民风的涵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泉州各地不少古书院纷纷在遗址的基础上完成复兴,如永春的侯龙书院、八斗书院,安溪崇德书院,南安金淘书院、孔泉书院等;还有一些则正在复建或筹划复建,如鲤城的梅石书院、宝海庵书院,清源山的新山书院,南安的诗山书院,等等。
文章千古事,明德万年馨。古时泉州兴儒学,起书院,学优仕,扶庙堂,历代文人倚山论道、临海观经,成就了各种人文传奇。书院是弘扬儒学、理学的阵地。经过千余年的传承与创新,泉州书院早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价值取向,其最大特点是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并产生了具有典型特色的书院精神。《泉州教育史》一书称:“南宋期间,泉州书院形成浓郁的自由讲学、学术研究风气,是传播程朱理学的重要阵地……与全国其他书院一样,泉州的书院不仅具有讲学的功能,多数还兼有祭祀、藏书、学术研究和著述的功能。”泉州是人文荟萃之地,从唐宋到近现代,从泉州走出的博学之士不胜枚举,如蔡清、张岳、李贽、何乔远、苏濬、陈琛、王畿、李光地、吴鲁等,他们不仅以儒家学说作为“立德、立功、立言”指导思想,更以儒家学说济世安邦,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不同角度诠释着“内圣外王”的儒家精神。即使在今天的社会,儒学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儒家精神倡导人们效法天地“生生不息、刚强自健”的精神面貌,不断开拓进取,穷通变易,全面发挥人的禀赋与潜能。由古而下,泉州书院兼顾文化传播与人格冶炼,既有国学底蕴的根,也有民族精神的魂,使之成为人才培育的“摇篮”。
而今,泉州各地复兴古老书院,在信息化时代,具有悠久历史的书院如何返本开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脚步呢?南安金淘镇副镇长林志成表示,该镇在近年修缮了具有140多年历史的金淘书院,已修缮的院落不仅用来开展国学论坛、经典诵读等活动,还将启动“书刊阅览室”“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服务室”“电子阅览室”等功能。未来,金淘书院还将作为地方史展馆,并打造成游客中心,走文旅结合之路,使其成为侨乡百姓的精神家园。
南安诗山镇与金淘镇毗邻,诗山镇目前正在积极筹划复兴古老书院——诗山书院。据诗山镇党委副书记傅培坤介绍,诗山书院鼎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古时该书院楼宇轩昂,颇具规模。如今,诗山乡贤有意重修书院,营建地方讲学、弘道新风尚,肩担新时代的文化理想。镇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也将大力支持,推动书院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诗山书院成为与地方人文相谐相生的地标式书院。
蕴蓄独立自主、理性思考、启迪教育、教化国民的精神书院有望成为新的人文高地
永春侯龙书院建筑群气势磅礴(姚宏伟 摄)
明代晋江名儒陈琛曾说过:“夫学也者,所以培其心也。今夫物之植于地也,非灌溉之勤、雨露之滋,则不能达而盛焉。心之植于人也,非师友之泽,问学之道,则不能造而大焉。是故讲学以尽其心者,其诸浇培之道乎。”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存在,在其1000余年的存续历史中,在文化、学术、教育以及民风化导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泉州地区的古代书院陆续得以复兴,但书院在当下如何定位,如何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值得期待,更值得关注和支持。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范玉刚表示,书院在今天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展示的窗口,更是当下文化活动的重要实践空间,它蕴蓄着独立自主、理性思考、启迪教育、教化国民的精神,亦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守护和创新的载体。书院文化的复兴,不能止步于有形的物质层面的建筑,而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之成为令人向往的人文高地。下面就让我们一块去寻访泉州地区已经复兴和正在筹划复兴的几所书院,了解它们历史与现状。
侯龙书院 300年构筑人文画卷
永春侯龙书院被列为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该书院位于永春吾峰镇侯龙村双髻垅山麓,坐北朝南,四面群山环抱,风景幽美。据介绍,古时的侯龙书院由竹园斋和桂轩两书斋构成。据《桃源颍川石牌侯龙陈氏族谱世系志》记载,竹园斋由侯龙陈氏十三世祖、岁贡生素厚创建。陈素厚,讳国瑛,乳名朴官,字敦明,生于康熙戊戌年(1718年)。他幼年丧父,慈母郑氏教育有方且善于治家。陈素厚不到20岁便考取了贡生,并在这闭塞的乡野山村,构建 “竹园斋”,就是侯龙书院的雏形,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而后的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侯龙陈氏十六世祖陈孝武又续建桂轩书斋,并种有桂花和玉笔花树。两处书斋遂形成了一座园林式的书院。
从空中俯瞰,侯龙书院大致是一个“回”字结构,据当地人介绍,书院周围原本都是山,那是书院延伸的课堂,老师时常带领学生走入山林,于山环水抱中讲学,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书院中央有一方水池,石桥架于池上,桥上垂柳随风袅袅。水池周边有“十八厅”,分别有上下厅、前厅、两厢厅、东西厅、阶下两厅、孔子厅、桂轩两侧厅等,据说每个厅都有其传说故事。上厅与下厅相望,东厅与西厅对称,还有厢房为居室。书院的正大厅内有三副楹联:“种树类培佳境地,读书如拜小神仙”“贤能所至人咸仰,和惠为怀世尽春”“博左图搂周汉制,无声诗写晋唐题”。
古色古香的侯龙书院一直是村里的“文化中心”,从清朝开始,先后出现了岁贡生、州司马、奉政大夫、方正少廉等人才。新中国成立前后这里成为侯龙村及周边村庄孩子的启蒙学校。因年久失修,之前的侯龙书院呈现出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的衰败情景,特别是个别中梁等木建构件侵蚀比较严重,急需进行维护修缮。2017年,镇里投资300万元,正式启动修缮工程,对书院进行主体重新修缮及内部书香文化布馆,使侯龙书院的文脉可以继续流传。
书院本身就是一种活的文化载体,侯龙书院过去是书斋和讲堂,现在则是文化传承、文明守护、文化创新和文化价值传播的空间。书院修缮后,吾峰镇还及时组织拍摄《水沐桃李更芬芳》专题片,编写《吾峰侯龙书院探寻》一书,突出书院特色,恢复书院功能。同时还打算继续在研学修学、书香文化旅游体验上做足文章,充分展现书院的教育、文化建设艺术价值,提升书院文化旅游品牌。
金淘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年间
金淘书院为闽南传统建筑风格
金淘书院 注重学术讲演和质疑问难
南安金淘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书院坐落于金淘镇上最繁华的街道,与闽南名刹千金庙相伴。据介绍,现今金淘书院由古代金淘书院与侨光学堂共同构成。古代金淘书院坐北朝南,为三落带双边护厝的闽南传统建筑,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硬山顶、燕尾脊。侨光学堂建于1948年,为二落带双边护厝建筑,砼砖木混合结构。
金淘书院一度是泉州地区教育的重点学府,曾是海内外侨胞、乡贤求学的殿堂。2014年,金淘镇政府规划设计了一个囊括千金庙、金淘书院、侨光中学旧校舍的占地215亩金淘文化公园;2016年,部分已修缮的院落进行展示利用,融入“书刊阅览室”“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服务室”“电子阅览室”等。2018年,金淘书院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悉,金淘书院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学术讲演,其形式有“升堂讲说”“理学会讲”等。书院的山长、堂长等除了阐发自己的学术见解外,还十分重视不同学术观点的论辩交流。除学术讲演外,书院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学生自修研究和质疑问难。古时书院大多藏书丰富,这也为学生自由读书和独立钻研提供了方便。目前,金淘镇政府正在筹划在书院内复建藏书馆。另外,为充分利用书院的文化底蕴及房舍、地址优势等资源,金淘书院将被用作地方史展馆,并打造成游客中心,更好地展示金淘的小镇文化。泉州市文博研究员黄真真表示,书院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中华文化传承上将大有所为。
外观简洁朴素的永春八斗书院
八斗书院 求知问学的精神家园
绿水青山、花木扶疏,成群白鹭在溪边悠然盘旋……这些美丽的景象,如今您来离永春高速出口仅约5公里、地处永春桃溪边上的永春县桃城镇花石社区就能看到。清初,以善为本的永春花石郑氏族人接连获朝廷诰赠“纶音宠锡”匾额,声名远播。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永春花石郑氏定下“十条家规”,旨令儿孙修身正德,教化育贤。据花石郑氏族谱载,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花石郑氏十三世德祯着手创建了八斗书院。书院前瞻榜头马岭山、后依济川山、右揽桃溪、左眺云峰岩,设有书房6间,正厅前有文昌阁,阁正前方有文畅廊,回廊左端有濡墨池。后来,族人又在村中安溪堂畔建了安溪书院一座,土木结构,二进古厝,中厅屏风奉孔子像,延请名师来为郑氏子弟授课。
八斗书院1921年更名为花石公学,1928年更名奇花小学,后又改名培植小学。抗战时期是办学最艰辛的年代,但花石乡贤仍矢志不渝地坚持办学。奇花小学(八斗书院)还曾是中共永春县委机关常住旧址。如今,八斗书院仍屹立于村中,是花石教育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物。近年来,八斗书院获得修缮,乡贤利用书院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与雄厚的人文资源,努力将学术研究与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正在逐步将其打造为知识分子求知问学的精神家园。
梅石书院原名一峰书院,旧址在今泉州一中。
梅石书院一侧有一石裂为梅花状,故称梅花石。
梅石书院 冀望书院精神重焕光采
去年,位于泉州老城区的梅石书院也着手筹划复建。梅石书院,原名一峰书院,旧址在泉州一中,是为纪念明代理学家、状元罗伦(号一峰)而创建的书院。明嘉靖八年(1529年),福建提学副史御提出罗伦曾“谪居于是地,而尸住之典未举”,提议建祠纪念,因而逐渐形成后来的一峰书院。当时书院一侧有一石裂为五瓣,形似梅花,古有“梅石开,状元来”的谶语。久而久之,一峰书院也有梅石书院的别称。
一峰书院于明末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曾经重加修葺,并因其地靠近清源山,一度易名清源书院。乾隆十五年(1750年),晋江知县黄昌遇发起对书院重修扩建,并更名为“梅石书院”。1942年,在梅石书院旧址创办晋江县立初级中学,新中国成立后易名为泉州一中。1992年,泉州一中翻建校舍时,挖出碑石两方,分别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晋江县梅石书院碑记》及《重修晋江县一峰书院碑记》,现这两方碑记竖立于校门内左侧。
在去年拟定的复建方案中,新“梅石书院”位于梅石路24号的“梅石史氏小宗”古厝,距梅花石保护史迹约40米,始建于1811年,占地约300平方米。古厝二进三开间,保存较为完整,产权为史氏家族拥有。史氏族人史云山向记者表示,梅石书院自古以来远近闻名,“如梅之韧、似石之坚”的“梅石精神”更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所以史氏族人都很支持政府复建书院,希望书院精神能重焕光采。
宋代的诗山石塔临近诗山书院
诗山书院 有利激活地方文化基因
南安诗山古称“山头城”,更兼有“诗乡”之美誉,巷南巷北琅琅书声带来的不仅是文教兴学及科举世家的传奇,更有历代贤达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在这片文化沃土上孕育出来的诗山书院,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据诗山归侨陈少峰介绍,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诗山朱子祠由陈邦杰、黄春江、戴养元等地方名士主持营建,祠址位于山头城之东岳庙内,奉朱熹为宗主。该祠的营建为诗山书院的鼎建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清光绪庚寅(1890年),博学多识的才子戴凤仪从京师归乡,与黄仲鸿等人倡议募捐扩建书院,“构筑学舍二十余间”。在众多诗山乡贤的踊跃捐款下,诗山书院历时三年得以创建。首任书院山长即为戴凤仪。为了维持书院的日常运转,戴凤仪购置了千余亩书田以养师生,同时为“束修膏火之需”。戴凤仪还仿古志书体例,编撰《诗山书院志》,全篇共十卷,图文并茂地展现诗山地理形胜和书院办学宗旨、教学方法,以及朱熹、欧阳詹等先儒弥足珍贵的教学思想。诗山书院创建之后培植大批俊才,并助他们振翮高翔,书院由是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然而,因为年久失修,加上长期无人看护,诗山书院旧址上如今已是荒草迷离,一些学舍早已只剩断瓦残垣,还有不少院落甚至已被周遭建筑所侵吞。陈少峰表示,现今诗山乡贤正在谋划重建诗山书院,这一计划业已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与支持。陈少峰认为,书院的复兴,有利于唤醒和激活诗山人崇文、重教的文化基因。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老的诗山书院会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人面前,重筑传统文化的梦想园地。同时,陈少峰还称,在诗山书院旧址附近还有诗山公园、诗山石塔等文化景点,一旦书院得以复兴,必将有利于推动诗山文旅品牌的进一步发展。记者 吴拏云 文/图(除署名外)
诗山书院旧址上的一些学舍早已倾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