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陕西历史名人墓地探秘

02-09

陕西历史名人墓地探秘

寇准墓 墓在渭南市官底乡左家村。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字平仲,华州下吉(今渭南市)人,太平兴国进士。景德元年(1004),辽(契丹)军进攻开封时,他任宰相,反对王钦若等的南迁主张,力主抵抗,促使真宗往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获胜不久,被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再起为相。天禧四年(1020),又被丁渭排挤去位,封莱国公。后被贬到雷州(今广东海康),死于南方。有《寇愍公诗集》。

寇准墓现存土冢,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高4米,立有碑石“宋寇莱公墓”。

张载墓 墓在眉县城东南约30公里的大振村迷糊岭下,北依凤凰山,南对荞麦山。张载(1020—1077),字子厚,北宋哲学家,世称横渠先生。因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其著作收入《张子全书》。

墓冢现存高达5米,底径约10米。墓前有碑楼一座,碑文略述载生平事迹。墓地面积约40余亩。横渠镇街上有张子祠,祠内正殿5间,献殿、过厅、后殿各3间。据现存碑记记载,祠于元仁宗延祜七年(1320)重修,明、清以来重修过多次,门前竖立“张子故里”碑石。

户县元贺氏墓 贺氏墓包括贺贲、贺仁杰、贺胜等三座墓,位于户县秦渡乡张良寨村北约500米处,距县城10公里。三墓自西北向东南成一直线。1978年4月咸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与户县文化馆共同进行发掘。西北墓内出石墓志一合,志盖阴刻隶书“大元故左丞相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推忠宣力保德功臣太傅谥惠愍贺秦国公墓志铭”,墓主贺胜,编为一号墓;中间的墓内出墓志铭1合,志盖篆书五行:“大元光禄大夫平章政事商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事贺公墓志铭”,墓主为贺胜之父贺仁杰,编为二号墓;东南的墓内出土墓志一合,未刻字,可能是贺仁杰之父贺贲墓,编为三号墓。

贺胜等三墓,均为砖石合砌。墓室呈正方,底部铺长方形石板,四壁下部砌长方形青石条,上部及顶部则用青砖砌成。斜坡墓道,墓道两壁涂白灰泥,用砖或四方青石板封门。墓顶已全部塌陷。一号墓与二号墓相距6米,墓道长3.10、宽1.24—1.45米。墓室呈方形,正南北向,边长4.10米,深3.40米,四壁已坍塌,残高1.35米。根据墓葬形制,其顶可能为四角攒尖顶。塌落的砖内,夹杂有雕刻各种花纹的砖。墓门用青砖封堵,门外东侧放置一直径50厘米的大圆石,用途不详。墓志石置于墓门口。墓室底部和四壁涂0.5厘米厚的白灰泥,室内置南北向棺木两具。棺外有椁,但已被扰乱。人骨架两具,男女各一,男西女东,骨架也已扰乱,女性有头骨,男无头骨。

随葬器物主要出于一号、三号墓内。一号墓的随葬品比较丰富,达131件。骑马俑和动物模型多集中墓室西部,俑多置于门口内,陶器则放置在墓室东部。计有陶骑马俑、陶牵马、陶胡人骑驼、男晕驼、骆驼、马、男持盒、男侍、男武士、女侍、动物模型及仓、瓶、蜡台、香炉、罐、碗等器物和天元元宝、绍圣元宝、五铢、开元、景元等钱币。

贺仁杰死于大德十一年(1307),为光禄大夫平章政事商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事;贺胜死于泰定四年(1327),为左丞相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

长安明安僖王墓 墓在长安县韦曲北四府井村北约300米的土壕断壁上,封土高达5.42米,墓门已部门暴露在外,墓道大部分已被挖掉,仅残存墓底一部分。1954年10月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了清理。

墓为带斜坡墓道的砖室墓,墓室北偏西12°,墓门上是用砖瓦仿木结构的形式砌成,门外用长方石条五块横置叠砌封门。墓志铭平置在封门石条之上。第一道门为石制,关掩,石门上的铁锁已落于门下。向内还有第二道门,亦为石制,形制与第一道门相同,墓门敝开,棺床上散放着未朽棺木板、衣服和部分殉葬饰物。殉葬物以木俑为主,多散布在前室的东西两龛之间。墓室为砖券长洞,以二道门相隔为界,分为前后室。前室长3.85米,宽4.25米,高4米。东西各有一龛,均高1.3、宽1.4米。后室长9.15、宽4.1、高4.35米,除东西两壁各有一龛外,北壁亦有一龛。棺床南北砌位于后室的北半部,用砖垒砌,上面用石条平铺而成。棺木和骨骼已散乱,部分下肢骨发现在棺床南段,头骨发现在棺床北的墙壁下,而死者头上的部分饰物也散落在棺床北部,据此情况,死者当系头向北。

出土物以木俑为最多,且又多分布于前室的两龛之间,有些木俑因经水漂浮,原来的位置有所变动,人为的扰乱并不大。计有木俑40个,有女乐俑、侍俑、骑俑等,还有玉饰14件、木斗拱2个,开元通宝皇宋通宝天禧通宝、宣和通宝、至和元宝钱、鎏金饰品及瓷碟等。从墓志知,死者是明英宗时兴平庄惠王次子安僖王公铄,死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

王九思墓 位于户县甘亭镇六老庵村。王九思,字敬夫,号渼陂,晚号碧山,明代进士,官居太史,为明弘治七子之一,博学多艺,著述甚多。

墓地原有顷余,柏树千株,墓侧列石碑、石马、石羊等石刻。墓冢现高1.8米,周长12米。

长安县明秦藩王墓群 明秦藩王墓群位于长安县少陵原、鸿固原以及凤栖原上,计有13代秦藩王、1个世子的墓葬。13代藩王是愍王朱樉、隐王朱尚炳、僖王朱志堩、怀王朱志钧、康王朱志、惠王朱公锡、简王朱诚泳、昭王朱秉、定王朱惟焯、宣王朱怀埢、靖王朱敬镕、敬王朱谊澏及朱谊漶,还有1个世子朱敬珍。墓葬年代从洪武二十八年(1395,即愍王朱木爽葬年)至嘉靖四十年(1566,即宣王朱怀埢葬时),历时171年。

墓群占地面积较广,分布集中,若以第一代秦藩王朱樉墓为中心,墓与墓之间相距最远不到3公里;墓冢大部分仍然存在,只有少数被平毁。墓均坐北面南,神道两旁分布着大批大型石雕,有望柱(华表)、石麒麟、石虎、石羊、石马、石文官像、武官像、石狮等,少则十多件,多则20多件,现存总计有70多件。有的墓前还保留着《神道碑》、《御祭碑》和《记墓碑》。1989年,第七代秦藩王朱诚泳墓被盗,曾出土彩绘仪仗俑300多件,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第一代藩王愍王朱樉墓是这批明代墓群中最大且保存较完整的一座。朱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子,洪武三年(1370)封为秦王,十一年(1378)就藩於西安,使其镇守关中和西北。洪武二十八年(1395)薨,葬於长安县杜陵乡大府井村东北。墓为圆锥形,坐北面南,封土堆高约20米,周长187米,坐落在鸿固原的最高处,明代其它诸藩王墓环拱周围,使其处于主陵的位置。西北有陪葬墓1座,东南有陪葬墓4座,这4座墓主可能就是嘉庆《咸宁县志·陵墓志》所载的隐王朱尚炳、僖王朱志堩、怀王朱志钧、昭王朱秉。据《西安府志》载:安王、庄王(郡王)亦葬於此。现在除已出土昭王朱秉妃萧氏墓志,证明昭王墓的具体位置外,其它墓主因地面无实物证明,很难确定其具体位置。

从朱樉墓地面散存的黄、蓝釉琉璃瓦片说明,墓地原有陵园建筑。现在墓南神道两旁有大型石雕18件,均系明初雕刻,造型及刻工均极精美,也是明代石雕艺术的瑰宝,由南向北,依次有二望柱(华表)1对,石踞虎1对,石羊一对,石麒麟1对,石马2对,石文官、武官各1对,蹲狮1对。

这批秦藩王墓有许多僭越礼制的现象,如明制:诸藩王“茔地周围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而愍王朱樉墓,虽经风雨浸袭,尚高约20米;隐王朱尚炳墓,亦高20米,简王朱诚泳墓,约高15米,都超过了明代的礼制。陵墓石刻,明制:诸藩墓“石人二,文武各一,虎、羊、马、望柱各二”。现存于诸藩王墓的石刻,除上述礼制规定者外,大都有石麒麟、石狮,石马有超过1对甚至于3对的。这些可能与西安在当时全国所处的重要位置、秦为“天下第一藩国”有关系。

红发晶

泰山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