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数十年玩石赏石藏石:是强化意志还是丧失志向?

10-03

织锦园记系列之六

摩 石(散文)

达尔玛苏德•杭卫

我曾写过一篇《石清虚、石坚志、石兄弟》的散文随笔收录在中国华侨出版社刚出版的我的散文集《我的运河我的湖》之中,文章讲述我对于文人玩石、赏石、摩石的理解,讲述我与石头间的情缘。本来对于摩石一事已不想再去炒冷饭了,但作为A型血和天蝎座的我,无法改变对任何事物要求完美性和完性,只是考虑到锦园雅事的完整性,没有十雅,也要凑够六雅、八雅的,还是决定翻炒一下,说不定还有可能成为扬州炒饭呢。

书法、焚香、品茗、听雨、赏雪、候月、酌酒、莳花、、寻幽,古代文人十大雅事。而赏石,藏石、玩石却是完全超脱于这些小情小调逸情,更多的体现深层次的哲学、美学思考。

一块自然界的普通石头,入室登堂,演变成为一个承载人文审美的艺术角色,其原因并非地理矿产的稀有和物质元素的珍贵,而正是由于作为欣赏者的人,赋予了这些没有生命的石头具有人的灵魂与情感。拳拳一掌、盈盈一尺的石头,在文人看来是一个大千宇宙。古代文人赏石中这种‘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诚如宋人李弥逊《五石》中云:今一旦得是数山,坐四方之胜,岂不幸欤。吾将寓形其间,而与之俯仰上下。不知我之在丘壑,丘壑之在我也。”如果从古代哲学思想的角度去思考,就像庄子梦蝶,玩石把石者还真有物我两忘,融为一体的感觉,我既是石,石既是我,体现的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雅仕清冷峻奇的秉性。

奇石、美石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将相欣赏把玩的重要对象。因为石之美的抽象与空灵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精神相契合,所以很多文人士大夫都爱石成癖。中国的石头欣赏石头的审美是以“瘦、透、漏、皱、丑”为主要标准,也就是石头之美在于其体态苗条、纹理贯通,石头上要满布大孔小孔,上下贯穿、四面玲珑,并且石头的表面要有凹凸的褶皱,特别是石之美在丑中见出,丑到极点也就美到极点。

我始终认为我是和石头有缘份的人,我少嗜金石书画,少年时学篆刻玩各种印石,寿山、青田,昌化,虽然不是传统意义的赏石,却也始终和石相关,因为印石也是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玩诗歌,曾经给自己取了个笔名“雪石”创作诗歌和写文学评论,曾以此名发表了些作品,后来发现和画家白雪石重名,又改成石竹。生了个儿子也想取个带石的名字,后来遭到全家吐嘈,只能作罢。

小时候在外婆家,在江南水乡,多见沃土少见石头,见到的石头无非是青石的河埠头,石板路的麻石,造房子用的山黄石等等,绝没有小巧玲珑的赏石,特别是夏天在河埠头青石荫凉,那种感觉是让人凉到骨子里的舒爽,清凉,是现在无论何种高科技设备可以超越的。还有炎炎烈日下的黄麻石烫脚的感觉,烫得你心里也是痒痒的。

我第一次真正见到文人赏石是在常州的大姐夫家。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姐夫家在常州南下塘,姐夫的父母亲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后来又分别去了德国、英国留学,老海归,回国后父亲在铁路系统工作官至中将,解放后留任某铁路局总工程师,母亲在大学当老师,特殊年代被抄了家,赶到原来的厢房居住,红木家俱全被砸,书画藏品抄了去,却惟独留下一块灵壁石的赏石。

这是一块包浆温润的老石头,乌青中发出宝光,似峰似柱耸立,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洞洞相连,在石头底刻着“云窝”处,点上一柱清香,稍息便以紫烟袅袅,洞洞生烟,似云似雾,如临崇山峻岭,我一下呆住了,第一次明白了石清虚为什么爱上奇石,与石同命了。

我便有玩石的兴趣,萌发收藏赏石的念头,开始关注起各式石头盆景,奈何刚刚参加工作,囊中羞涩,记得当年崇宁路有个露天花鸟市场,劈斧石,石笋、黑石,我常去那个地方去觅石头,当然那个时候知识有限,不知灵壁石,因为生活在江南,只知太湖石。灵壁石没有淘到,却坠入全民玩雨花石的漩涡中,买了一大批雨花石放在白瓷碗里用水养着,观水中石头的各种图案,让朋友瞧瞧是什么?这真是个瞎玩,倒也是个不亦乐乎,这是几次搬家这些当年视如珍宝的雨花石不知所踪,留下一大包大路货给老妻每年放到了水盆中养起了水仙。

青年时玩喜欢石,四处奔波总喜欢捎带一块石头回来作为纪念,八十年代在山东公干,一天和朋友去曲阜孔庙游览,来到旅游纪念品商场,看中一块田黄石,开价500多元,哦,那时候我玩篆刻印章,自己刻,那块石头萝卜纹清晰,细腻圆润,黄色包浆尽显老辣,我一下被吸引住,一看那个价格只能吐舌头,那个工资才五十元不到, “一两田黄二两金”,缘分,朋友看我实在喜欢就和老板讲起价格,谈到250元成交,我付掉钱,小心翼翼拿在手上,先买了个锦盒装着,回来后更上喜欢得不得了,配上红木盒子,平常放着,有同好来拿出来戴上手套把玩,绝不离开眼线所及,没有一个不说好的。每次搬家,我总是先将此物随身带着,恐怕碰坏,妻儿老小都不准碰它。后来迫于生活压力,暂时放弃书画篆刻,田黄石就和一些老印石放在老房子里,二十多年未曾打开过。

直到前几年准备退休,重拾书画篆刻 ,在书房整理印石,恰巧孙女在旁,那时侯孙女不满十岁也喜欢书画,想着这块宝贝可以留给小辈其实也挺高兴,说实话,人到了六十以后啥也不是自己的,惟有健康。于是叫来孙女,想显罢一下,让她好好珍藏。

拿出红木盒子打开盖子里面第二层宋锦的盒子古朴之趣迎面而来,打开盒子,黄澄澄的田黄石象熟睡的婴儿的甜美,发出浑厚的光,薄意山水象真的般,我感到了流动,“漂亮”我小心伸出手去,拿出石头,手机响了,吓我一跳,手一抖擞,石头掉地,我的心拎到了喉咙口,“唉呀呀,我的宝贝”我赶紧弯下腰捡起来,一个角摔坏了,用手去一抹,却没有石头摔坏时的粉末和碎粒,反而感觉到毛刺刺的,摔坏的变成了白色,用水一抹还是白色,没有还原本色,我感到很奇怪,仔细一瞧问题来了,发现石头里面都是白的,就外面是一层黄,鬼了!难不成还是金包银不成?打开手电一照,我勒个去,外面居然裹着塑料。这还不是让人笑话的事,这个藏了几十年的宝贝,居然是个……。更为稀奇,骗骗我也罢,那年代不象现在,什么宝贝见不到,实在不行问度娘,我们那时候实际上也没见过田黄的实物,更不要说上手了,也是仅凭着书本和图录知识,问题是这个鬼东西居然骗过我一圈书画篆刻朋友,骗过了我的老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印人,后来我给做古玩的朋友看了,朋友说是个老假货,应该是民国货,特别是薄意很见刀工,的确迷惑人,但外表的肯定不是塑料,因为塑料无法着刀,这也鬼了去。

我中年后从事房地产后却关注起各种石材和各式景石。

十年前在锦园买了套房前后二个院子,说起来做房地产的不能不讲风水,朋友帮我请了风水大师一看,说要在前院西边放块大石头,最好是圆的,做景观的从宜兴帮我找了一个整块大石头做成圆桌,近千斤重,又吊又拉又扛,终于安顿好。

过几天又来了个风水大师说,要在北院放一块石头作为靠山,我属猪,最好是块龙形石,猪抱龙聚财,还真巧,还真的找到一块状如龙头的太湖石,放到了后院的花坛中,作为景石又作风水石,那也蛮好。

一年后我把兄弟来了,一看说你这不行,前后两地石头,阴气太重,要在前面放对大象,鼻子要上扬的,包罗万象,财源滚滚,于是前面摆上一对象,在后院又放上了门挡。

当然书房中也是摆上灵壁石的赏石一红一青两龙柱,茶几上风冽石山水,玄观放着广西大化石,茶室里放着乌江石的茶盘……

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石已然成为印刻,融入了中国文人血液之中。

曹雪芹有诗言:“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石虽不言,幽人却自谙其深意。中国文人喜石就如武士爱刀一样自然,文人赏石成为仕子的主要雅事之一。我虽不是传统意义的文人,却自诩为一个新文人,我也爱石藏石赏石。古人说:石能坚志,竹让虚心。竹、石却都是我钟情之物,活到六十五岁,我真不知几十年玩石赏石藏石究竟是强坚了我的意志,还是让我玩物丧志。

3155-2023.0930摩石坊

民国三年袁大头一元值多少钱

黄山黄芽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