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技术职称证书在紫砂壶市场中的价值揭秘

07-13

技术职称证书在紫砂壶市场中的价值揭秘

一九八八年,顾景舟第一个拿到了宜兴紫砂界唯一的一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证书,从此开始了开挂的人生。

五十年代的高庄教授与顾景舟

改革开放对宜兴紫砂走出国门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机会,1981年初,香港紫砂壶收藏大家罗桂祥踏上了他心驰神往的紫砂壶的故乡--宜兴,原来,他是中国古代茶器的收藏家,在他的收藏世界里,明清古壶占了绝大多数,他一直想研究古代紫砂成型工艺,于是就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造访宜兴,当时宜兴全部加起来从事紫砂壶成型的工人不满300人,且大多数是使用石膏模具成型的出口日本的外销壶为主,罗桂祥到宜兴后发现紫砂壶用模具生产,顿时就觉的不是他原来想要的东西,宜兴紫砂工艺厂安排顾景舟接待了他,并向他演示了古法制壶技艺,罗桂祥当场就与工厂签订了一份购货合同,订购顾景舟、蒋蓉、汪寅仙等手工制作的紫砂壶一百多件,其中顾景舟的僧帽壶价格最贵,一次性定制20把,订购单价达28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罗桂祥先生

然后,就在香港举办了当代宜兴紫砂艺术展,集中了自1949年以后宜兴紫砂工艺所创作制造的紫砂壶,包括年轻一代的作品,并引起了轰动,吸引了台湾、新加坡的一些藏家。

1984年开始,宜兴陶瓷公司开始成立职改办,由工厂申报聘任技术职称人员名单,经批准后按相应的职称颁发证书和奖金,当时只有三个级别,技术员,助理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师,当时顾景舟第一个被聘为工艺美术师。到1988年开始,又新设置了一个高级工艺美术师,并将初级的“技术员”改称“工艺美术员”,至此,紫砂形成了初、中、高级职称的完整评审考核机制,高级职称的评审由省轻工业厅负责,荣誉大师称号由国家轻工业部评审颁发。

原来的技术职称评审相当严格,评审的标准不光有工作年限,主要还要对工厂贡献大小的考核,一个成型技术人员所做的壶质量水平怎么样?有工厂专门的评审小组通过上上下下几轮的考核,还要具体到参评人员一个月超产多少,外商订购数量等评审内容,甚至要组织全车间工人的投票,虽然职称与工资并不挂钩,但会根据技术职称层级每年年终会有一笔相应的大额奖金,所以,参评的积极性很高,那时的职称评审与现在的现场考试做完一把壶完全不一样,过去考核的还有人品口碑、技艺创新,今天考试全是量化技术分数,所以说,今天的技术职称含金量恐怕不及过去的十分之一。

宜兴紫砂壶按技术职称标尺来定价的情况由来已久,自九十年代以后就更加简单粗暴,如果按照大师的壶1万元,那么高工就是5千,工艺师就是2千5百,助师就是1千2百5拾,工艺美术员就是600元,即0.5系数定价法,致使技术职称等级被工厂制定价格标签化。时至今日,这样的标签被更多的人拿来炒作,放大宣传,以至于乱了套。使得更多的人看不懂,尤其是在技术职称前还要加个定语“国家级”,好像更加高大上起来,其实就是无厘头。由此,技术职称名称也多了起来,如研究员级、正高、副高、乡村振兴大师,省级名人等等五花百门,评审亦由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发展到各级各种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商会等等。我之所以把职称证书说成是镶了金边的价格标签,确实在市场上形成了相对敏感的定价神经。由于利益关联,丁山紫砂行业内一度出现了花钱购买职称的奇怪现象。

八十年代范曾在丁山刻壶

但是,当一个人的紫砂产品从工艺美术品发展到艺术收藏品以后,我认为技术职称这个价格标签就失灵了,其参考的意义瞬间就下降到了零,为什么呢?一是因为艺术水平不仅仅是技术水平,技术水平只是一个人成型工艺的基础。二是价格因素包括学术水平、作品的存世量以及作者的人品口碑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三是作品虽有技术难度的差异与艺术表达能力的关系,但技术水平不等于艺术水平。四是技术职称仅仅是手技,艺术则是智慧的产物,两者在价格与价值上无法统一。这对没有经验的消费者来说确实是一个直观的参照,导致了技术职称成为了唯一的一张价格表。但是,从业人员却在过度放大技术职称,甚至把技术职称神秘化、价值化、标签化,从而干扰了紫砂艺术品历古以来以产品工艺质量和艺术水平高低来衡定价格的基础。

虎皮 鱼

茶具礼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