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宋徽宗:为何被认为是入错行的皇帝?

07-14

宋徽宗:为何被认为是入错行的皇帝?

来源丨喜马拉雅APP邵仄炯的精品课《邵仄炯精讲50大中国名画》

编辑丨田潇湘

最近我的很多学生都在追一部清宫剧《如懿传》,有个细心的学生跟我说,他发现有一集,新年伊始,皇帝携皇后和众嫔妃到慈宁宫给皇太后请安时,太后身后出现了一幅特别醒目的画,就是宋徽宗的《瑞鹤图》。

如果你也在追这部剧,不知道有没有留意到这个细节。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幅画,这幅画一定有什么特别之处吧?

今天的中国画旅程,我就带你来到北宋年间,去认识这件《瑞鹤图》和它的作者——中国历史上最有故事的皇帝之一,宋徽宗赵佶

《瑞鹤图》的灵感来自哪里?

北宋政和二年,也就是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的那天,在都城汴京的宣德门上空,飞来了一群仙鹤,它们鸣叫飞翔,盘旋在宫殿的上空。这一景象引来了皇城的宫人和行路的百姓,大家十分诧异,纷纷抬头仰望,天空中的群鹤久久盘旋,最后缓缓地向西北方飞去了。

当时,宋徽宗也看到了这壮观景象,兴奋不已,认为这是天降祥瑞,是国运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好兆头。于是回到宫中将这一幕难得一见的精彩景象,画成了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这幅《瑞鹤图》。

在他众多的花鸟画作品中,我个人最喜欢,也是最想和你分享的就是今天我要讲的这幅《瑞鹤图》。

这幅作品非常特别,类似花鸟画题材,但又不局限于此,除了画面上方的群鹤,在画幅三分之一的下方描绘了宫殿建筑,这类题材在中国画中称之为界画。所谓界画,就是专门描绘宫观楼阁等建筑物的画种。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幅画就是花鸟画和界画的一次跨界合作。

五代宋初的花鸟画,大多以花和鸟的特写镜头作为绘画的主要内容,有点类似现在照相机微距离的静物拍摄。画家用精工写真,就是勾描染色的工笔写实的技法的方法,来表现各种花鸟的生动和真实。宋徽宗也很善于此类表现方式,比如他的《五色鹦鹉图》《芙蓉锦鸡图》等等。


但这幅《瑞鹤图》却大有不同,宋徽宗的着眼点不仅是几只鹤的精工描绘,重要的是如何安排这二十只仙鹤:你仔细看画中群鹤的姿态,其中两只停在殿脚上,另外18只白鹤在空中盘旋,它们优雅地嬉戏追逐,无形间像是有一种圆形的队列安排。

“圆”是中国人喜欢的形状,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它寓意着周而复始、天长地久、祥和圆满。这就是宋徽宗精心设计的瑞鹤群舞的华美场景。

徽宗皇帝用画画来追求美和自由

作为天子的徽宗皇帝,一心追求美的极致与自由,这种追求应该是艺术家的任性,但身在帝王之家的赵佶迷恋于此不能自拔,以致时时忘记自己的身份与责任,天上的自由与人间的华贵,对应了艺术家的浪漫与帝王的现实。这正暗喻了宋徽宗自己无法辨别的双重身份。

我们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每一个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角色,但事实上理想的角色和现实身份经常矛盾,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我们这样的寻常百姓,都必须遵守现实的理性和规范。


也许是因为现实的过于无情,作为自然人,我们的情感总要寻求平衡与慰籍,于是理想诞生了。自由与美好的理想时时慰籍现实中日益受损的心灵和肉体,它不仅能化解烦恼、焦虑,更能引领我们超越现实。

一位政治家或一位艺术家如果足以优秀和伟大,他们是不可能没有理想的。

这位入错行的皇帝在真实的世界中时而任性时而纠结,但他以这幅美丽的《瑞鹤图》化解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找到了永恒的慰藉。

宋徽宗赵佶在位26年,在其当政的第12个年头,天降祥瑞的奇幻景色让他画出了《瑞鹤图》,那年他30岁,他的帝国已走完了一半的旅程,但他始终活在艺术的梦想之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关于主播:

邵仄炯:曾任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编审,现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受邀在复旦大学开设艺术课程,并于著名书画机构朵云轩高级研修班教学。

本课程将原本静静挂在博物馆里的国画名作,变为一座座你随时随地都能聆赏的耳畔美术馆。你的审美基因,将在观赏这一件件传世画作时被一一唤醒,你的审美品位也将在耳濡目染中得以提升。而现在,你最需要的是一位资深引路人,带你开启这扇艺术之门。

关于喜马拉雅:

有声图书馆,中国知名音频平台,5.3亿用户的共同选择。

古书出售交易市场

金丝楠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