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国宝传奇:探寻千年文化瑰宝背后的神秘故事

06-29

国宝传奇:探寻千年文化瑰宝背后的神秘故事

国宝传奇

一 、古币之王------国宝金匮直万

王莽新朝时期(公元8年-----23年)铸造的钱币不仅品种多样,而且工艺制作精美,个个在中国货币史上堪称无比珍贵的钱币艺术珍品。

“国宝金匮直万”是王莽新朝时期推行币制改革时,铸造的第四期货币。其形状独特典雅、铸造精良、币文书法艺术之绝美,远远超过了新莽其它任何一种钱币。甚至中国古代任何一个王朝的货币,不管从币形设计、制作精良程度、文字书法艺术高超,都无法和它相媲美。


此币原为陈仁涛藏,现藏北京国家博物馆

王莽新朝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十五年,但他把中国货币制作工艺精致、材质精良、文字艺术精美水平提升到了任何一个王朝都难以超越的顶峰。所以,一代枭雄王莽与其说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帝王”,倒不如说是一代名垂千古的钱币工艺设计“大师”。

正因为上属缘由,新莽钱币自古以来就是收藏界大多数藏家所追捧的重要钱币品种。不管是币文书法艺术美妙绝伦的六泉(小泉直一,中国两种最小钱币之一、幺泉一十,珍贵、幼泉二十,珍稀、中泉三十,珍稀、壮泉四十,珍罕、大泉五十)、十布(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除过最后一枚大布黄千外,其余九枚均为难得一见的珍稀品种),还是材质金贵的错金“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除过其中“小泉直一”、“大泉五十”和“大布黄千”比较易得外,其它个个都是钱币爱好者难得一见的珍稀品种。



从规范化、系统化上讲,为了方便交易王莽把中国古代“套子币”发展到了极致。所以作为古代帝王,他是独一无二的亲自参与货币、经济改革的“经济学家”,他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扭转了西汉末期经济衰败的溃势从而转向复苏和发展。同时从美学观点上讲,他又把钱币文化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无人可比的高峰。

在他当政时期不管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乃至整个封建社会,追求的唯一理念只有一个字-----“新”,“新”是他一生追求和奋斗目标。所以他把他的王朝取名“新”,把他的皇室内城也叫“新城”。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切美好的愿望很快就灰飞烟灭了,所以“新”王朝的短命难道不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悲剧”?

正因为如此“国宝金匮直万”也就随着它的国运一起,做了一个短命王朝的“陪葬品”,永远被湮埋在“新莽”王朝的“废墟”之下。所以它便成了后世钱币爱好者“望梅止渴”,只闻其名而未见其实物的“影子币”,凡是对此币有所了解者,也都只是在历代钱谱典籍上认识的。

行内有一句话,珍稀钱币往往可遇而不可求,但是“国宝金匮直万”,恐怕连“可遇”的机会都不可能有。据有关典籍记载,此币传世仅见“两枚半”(中国近现代钱币大师,丁福保、马定祥、孙仲汇以及华光普等都认可),其中一枚半早在民国时期已不知所踪。现在存世品仅见一枚,如果哪位爱好者有兴趣的话,可以在北京国家历史博物馆一饱眼福。

尽管如此,“国宝金匮直万”在中国古钱币收藏“五十大珍”中才仅排第七。但它的珍贵程度绝不亚于前者任何一枚。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据有关“马路”消息说,2001年、2008年有人在西安又新发现了完美无缺的两枚真品“国宝金匮直万”,而且连发现的确切位置也都和民国时期都没多大变化。但至今却没有见到官方任何权威机构出面证实过,所以可信度就大打折扣了。而且现在形形色色所谓的“官方机构”能有几个是真的?因此我还是相信清末民国时期“两枚半”之说,真正的存世量较解放前并没有增加。

据有关典谱记载,1901年西安一个农民在汉城遗址耕作时发现两枚全品“国宝金匮直万”,当着普通古玩廉价卖给南院门一马姓为老板的钱币店(丁福保、马定祥、孙仲汇等均认可)。后来又几经倒手,身价翻了数百倍。直到上世纪1937年,分别又以每枚数千枚银元天价流落到上海名门公子陈仁涛和另一位位钱币收藏家手中。

1946年陈仁涛举家迁往香港,“国宝金匮直万”也随便之流落海外。仅因为这一枚钱币,以前在钱币界声名并不十分显赫的陈仁涛一下子声名大噪,并以《金匮室主》为自己名号和斋名,他的大名从此被载入民国“著名”古钱币收藏家史册。

陈仁涛不仅是一个钱币收藏家,而且是一个著述颇丰的古币研究家。从民国至今我们唯一能看到的关于“国宝金匮直万”专著《金匮论古初集》一书就是他写的。



陈仁涛(1906---1968)香港爱国人士,浙江镇人,民国时期

上海财团世族,著名古钱币收藏家、研究家。

1952年(另说55年)“国宝金匮直万”出现在香港一个拍卖会预拍宣传图册上,被中国政府派出的寻找流失海外文物“密探”发现。时间紧迫,时不我待,于是便快速将这一消息汇报给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几乎于同时经批准同意高价收回。(待续)

野钓窝料

四字隶书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