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教堂祈福后体验冰窖巷冷冻之旅,品尝惠记粉汤羊血温暖你的胃!

10-11

教堂祈福后体验冰窖巷冷冻之旅,品尝惠记粉汤羊血温暖你的胃!

闲来无事,便City walk,溜达到了五星街及冰窖巷勿幕门(小南门) 一带。

到五星街天主教堂时,突然想进去看看。以前也曾来过这里几次,但都想没有进去的欲望。这次却不同,奇怪。

怯怯地,以为不让进呢,却被欢迎着进去了。当然,先东观西望了一会儿,然后坐下来,发现前面座位后夹层里有书,便拿出来看,原来是《圣教歌曲》,每个座位后面都有。

没等我从座位上起来,就来了一位教堂的工作人员,引导大家往前坐,然后就讲解起来,竟然一讲便讲了大约一小时。之后,还换另一个工作人员过来,领着大家完整地祷告了一回。这可是生平第一次啊。


工作人员介绍: 该天主教堂系古式砖木结构,内部采用拱形,体现出罗马风格,建筑风格融合了欧洲传统与中式元素,外观具有典型的欧洲传统建筑风格,内部则装饰有彩绘玻璃窗和精致的雕塑,展现出宗教的庄严与神圣。


身处教堂里,感觉非常安静,非常肃穆,非常庄严。

从五星街天主教堂的正对面进入冰窖巷。巷子并不很宽,步行大约百米的路程后,就到了冰窖巷的分叉口。分叉口的右手边有网传的“肖家皮干面”,或油泼或杂酱,看着味道十足,应该挺香的。但因为不是饭点,我们没有去,而是拐向了左边。左边巷子里有一个大单位,挺有名的。


冰窖是人类发挥聪明才智,利用自然地理条件所获得的最凉爽的馈赠。

古人凿冰藏冰的故事已消失几百年了,如今还有一条冰窖巷,讲述着“寒夜截来三尺阔,沿河高耸水晶山” 的旧时场景,不知除了西安,其他地方还有没有关于冰窖的遗迹呢?我深感到西安有这样一条巷子,是多么珍贵!

冰窖巷位于原隋唐长安城皇城鸿胪客官位置,由三段东、西、北的小巷子构成一个“丁” 字形街巷,东起四府街,西到甜水井,北与五星街相通。

以前,冰窖巷的三条小巷都是土路,高低不平。据冰窖巷的老住户回忆说,大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走进冰窖巷,特别是东段,道路狭窄,两边都是楼房,行道树又很高大,所以夏日里在冰窖巷里的感觉,要比其他地方凉几分。到了冬天,由于地势原因,一旦下雪,地势低的中段路面就会大面积积雪,再加上背阴,冰雪久久不化,以至于冬日里的冰窖像就如同它的名字一般,让人感觉冷得更彻骨。

冰窖巷曾于1966年改名为红缨三巷,1972年又恢复成了冰窖巷。



中国的北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有冬季藏冰供来年夏天使用的条件和习俗。古人藏冰习俗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到了唐朝,西安已经出现了“商业性” 冰商,一直到明清时期,随着西门水源地的出现,冰窖巷才逐渐繁盛起来。

西安冰窖巷的藏冰冰源,一是来源于渭河、绕城的八水以及城南的太乙宫;二是冰窖巷西边的白鹭湾、龙渠湾一带的大水池。

据《明清西安词典》介绍,明朝的时候,在西门白鹭湾一带有一个大水池,冬季天寒地冻,水池就结成了厚厚的冰层,负责管理冰窖的人,将冰凿成方块,然后运输到冰窖巷的藏冰处。

冰窖建在比较阴凉的地方,上面覆盖稻草、锯末、树叶等等隔热保温材料。储藏好后,密封窖口。尽管采用了这样的保温措施,但到来年打开用时,过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融化。所以,古人常常会提高藏冰量,藏冰量大约为使用量的三倍。

据说唐时杨国忠得势,夏天在家里设宴,曾令手下用大块的冰块雕成冰山,当做屏风围在宴席四周,结果大伏天在里边喝酒都要穿薄棉衣,效果堪比今天之空调。至于宫廷御苑里,炎夏用冰消暑,也自然成了皇亲国戚们的一大享受。

在饮食上,宫廷夏季设宴时用冰,在周朝已是常事了。

古代的酒都是酒精度很低的原浆酒,夏季温度较高时会继续发酵,进而变酸,所以王公大臣在夏天设宴时饮的酒都要冰镇,也由此在中国产生了最早的冰制冷饮。

隋唐之后,市场上开始有冷饮售卖了。据说元代忽必烈的宫殿里出现了类似冰淇淋的冻奶酪,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食品介绍到西方,经过加工改造,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冰淇淋。

清末是冰窖巷里冰窖使用的最后一段时间,而后便废弃了。对此,西安地名专家葛慧分析认为,很可能是因为地下水位的下降,白鹭湾的水池渐渐干枯;再者,时局和气候也都有所影响。

从冰窖巷出来,浑身有种冷冷的感觉,也许因为走的是“冰窖巷”,也许因为该吃饭增加热能了。好在往南走不远,就是“勿幕门”,其附近有好几家名吃店呢。看见了“惠记粉汤羊血”店,对啊,来一碗粉汤羊血,又麻又辣又热和,吃了肯定就不冷了。




看见了“宫廷香酥牛肉饼”,以前来时都因为排长队而没有买,今天不拥挤,当然要满足口欲喽。

天色已晚,走了很多的路,吃了适口的饭,一切都刚刚好,可以回家了。

​​​​​

寒食帖原文及解释

宠物猫图片大全真实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