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历史中的清凉伙伴:折扇文化浅析

04-15

历史中的清凉伙伴:折扇文化浅析

相识的两人狭路而遇。

远远见到对方迎面来了,偏偏今日有急事无暇叙旧,或是蓬头垢面惭见友人,又或仅仅只是无心交谈,怎么办?取一扇半遮面,匆匆而过。友人见此情形便心知肚明,对面之人此时不便交谈。

如此应对算不得失礼,对面之人也不会见怪。这是古人的一种礼节,是扇子的独特妙用。可惜,到如今已失传了。

不过即便失去了遮面这一含蓄委婉的拒聊功能,扇子也还是自古流传下来的、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的物品之一。

扇子雅称“摇风”、“凉友”,早在尧舜时代已经诞生。晋人《古今注》记录,“舜广大视听,求贤人自铺,作五明”。商周朝,嗜好华丽之物,取雄雉鸡色彩绚丽羽毛制扇,称“翟扇”。

唐朝继承这一传统,更进一步用孔雀毛制扇,称“羽扇”,色彩比之“翟扇”也更加艳丽。

到了汉代,养蚕业发达,工匠开始用丝绸制成绢扇、纨扇。因为制作步骤简化了、材料也易得了,扇子便逐渐向民间大众普及流传开来。

汉代以来制扇的主要原料是竹和羽、绢和纱。扇子选用的鸟羽种类有雉尾、鹊翅、鹤翎、鹅毛、雕翎、孔雀尾、鹰羽等。羽扇多为男士喜爱,扇柄采用竹、木,有的则用兽骨角、玉石、象牙。

除绢外,一些扇也用绫、罗、纱等丝织品制作。因其“团团如明月”,也称“团扇”,是闺阁女子常用之物。因女子喜精美物品,团扇也大多制作细致,以绘画、刺绣、缂丝、抽纱、烫花作扇面装饰,常绘有山水楼台、草虫花鸟,绣有各色美丽图案。

消夏人人离不开扇,汉魏以来的辞赋多提及扇。杜牧写团扇与美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苏东坡用“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写周瑜的风度……许多提到扇的诗句均是千古流传、脍炙人口。

现今使用最广的折扇则始于宋代。宋的文化审美达到了历史的又一个巅峰,此时兴起的折扇,从选材到制作、再到诗画题词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

折扇扇骨选材十分考究,有棕竹、湘妃竹、罗汉竹、黄花梨、紫檀、楠木、檀香木等,此外还有用象牙和玳瑁做扇骨的。又有在竹扇骨上进行精心雕刻创作的,不一而足,精美绝伦。宋代的折扇文化至今仍有深远影响。

到了明代,由于折扇卷舒方便,明永乐帝命宫中工匠大量仿造,折扇一时成为时尚,达官显贵、文化名流、市井人物皆手握一把折扇。

执扇的人多了,难免有流于俗套的嫌疑。那要如何显示自己的扇子与众不同?又如何显示自己的交友不凡和自身的才华呢?此时扇的材质反而成了末节,扇面上的水墨才是大家竞相展示的要点。新作的诗、新绘的画,干脆题绘在手中的扇面上,风雅又实用。最重要的是,还有什么比这更高明的炫耀手法吗?

到了现今,人们随身把玩的物品种类比古人多了很多,空调也取代了扇子最初的使用功能。但扇子并没有退出历史文化的舞台,喜爱扇子的人依旧很多。

我喜欢扇子的原因,大抵出于一些文人自矜自傲的小心机。一把折扇拿在手中,即便你大力摇晃、上下翻飞,也能自自然然的从低调中流露出书卷气。不像手串,若是握在手里搓揉摆弄,总显得过于刻意。

此外,扇面留给人们所随意发挥的空间,也让折扇比旁的玩物多了几分随性的意趣。 “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 想想看,在一片空白的扇纸上题上自己喜欢的诗句,饮茶酌酒之时皆可把玩欣赏,何等的惬意爽快。

前几年,我喜欢扇子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到一地都要去扇庄寻寻觅觅、淘淘买买。

在苏州时,熟人介绍了制扇名家曹小弟的竹扇。其扇骨如玉,制作紧密、丝丝入扣,触摸清凉如水,确非凡品。可惜动辄一二万的售价非寻常人可承受。只能自我安慰,云烟过眼即为拥有。

好在苏州物产精巧,玉竹扇虽高不可攀,也另有佳物可投怀。比如檀香扇,也属苏杭产地的最佳。在几天的探寻中,我被檀香扇多种多样的样式迷乱了眼,实难抉择。扇庄主人善解人意,取出一柄嫦娥奔月扇,称最初的檀香扇就是以嫦娥奔月闻名,这柄扇足以为其中代表。

只见制扇巧匠将嫦娥升入广寒宫的情形刻入檀香,穿联为扇。刻画生动,扇形素雅。一扇在手,缓缓招来徐徐风,扇中幽幽檀香浓。所谓“日日花香扇底生”的美誉,正是因此而来。

扇庄主人详解,檀香扇样式分为——倒肩、全景、全面三种。其中倒肩是三种样式中最受人喜爱的。倒肩,又称倒扇,将扇面展开时,其造型如桥,因此又用杭州 “西冷桥”为其命名,称为“西冷”

多年来一直喜欢扇,走到哪里都要去寻觅好扇子。扇总是让人心神平静,仿佛回到了古代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宁静生活。

化石

银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