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岩茶有最佳饮用期,越存可能越贬值。
岩茶在一段时间的退火转化后,香气和滋味会达到一个抛物线的峰值。
香气挣脱炭火禁锢,全面释放,向上氤氲显得张扬,向下凝结则落于汤底,香水合一;
滋味在转化过程中逐渐软化、清晰,脱胎换骨,变得饱满丰盈。
此时不喝更待何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然而村姑陈的这个观点,招来了一堆杠精。
果然,有人就说,“你喝到存了十年以上的岩茶,再回头看自己这篇文章!”
还有人说,“你凭什么说岩茶的老茶不好喝?我存了不少老茶,不妨来开开眼!”
好吧。那就来找证据吧。
一泡1996年的岩茶,算三十年老岩茶了,凭这泡茶,我们来“开开眼”。
《2》
找的是一个武夷山知名岩茶品牌。
这个品牌的掌柜是个很nice的做茶人,手艺好,拥有不少学生和粉丝。
这样的老茶有名有姓,师出名门,出手的茶,比那些从什么东南亚回流来的老岩茶靠谱多了。
拿它来佐证,应该可以堵住悠悠众口。
但令人奇怪的是,这泡老茶不是水仙、大红袍、铁罗汉这样的老品种,是一个相对新奇的品种。
1996年的品种茶,我都有些怀疑那时候有没有这个品种。
不过,这不重要。
既然是知名品牌,人家能把这个老岩茶做成产品,并且售价不菲,总有经得起被人推敲的底气。
现在杠精那么多,那些品牌们啊,大师们啊,都挺爱惜自己的羽毛,都怕一不小心,被整个“杠上开花”!
这个老岩茶活到现在算28岁,按照女性来说,这个年纪是芳华正茂,放在岩茶身上来看,实属岁月沧桑了。
28年的老茶,VS,130年的古董岩茶,也算是忘年交了。
《3》
为了防止我的个人主观意识,专门约了个朋友来一起喝这泡老茶。
两个人一起喝,也可避免其中一人观感状态欠佳导致的误判。
这个幸运儿,是个嘴巴刁钻,挑食的人儿。
每次同她吃饭,皆可见《红楼梦》大观园里那些小姐们的影子。
是以,初识她时,便断言她适合学茶,短时间内将获得长足进步。
果然,被言中。
每隔一段时间见她,都能发现小小惊喜。
她把对食物的挑剔照单搬到了对茶叶的挑剔上,于是进步神速。
果然,越是嘴刁,内心细腻,甚至有些毒舌的人,都挺适合学茶的。
约她时,故意卖关子,不说喝什么茶,先把她既定的主观色彩削弱。
这样,对这泡老茶更公平些。
《4》
喝之前,做了一点小修饰。
用一个类似“古董岩茶”那样的牛皮纸自封袋装着老茶,用标贴纸手写三个字“无名氏”贴上。
等她到了后,一切烧水温杯流程走完,我把干茶倒到盖碗里。
干茶没有风化的痕迹,倒是油黑油黑的,好像是时间久了,茶都被时间炼出油来了,这种锃亮的感觉倒显得干茶根根精神饱满。
闻干茶的气息,炭火、茶香的味道很弱,反而是陈旧的、仓储的类似咸鱼干的味道明显。
朋友看完干茶,神色平常地放下盖碗,静等冲泡。
这下,不免对她又高看一眼,这家伙现在都练出喜怒不形于色了,境界提升了。
第一水,略微停顿,出汤。
完全意料之内,汤色浓稠,呈现咖啡色,汤面与白瓷杯的交汇处形成金边。
不论年份准确与否,这泡岩茶的岁数毋庸置疑是老的,干茶和出汤便能断出八九。
《5》
说说喝的感觉。
首先是香气,实话实说,喝不出品种特征,就算标注成别的品种应该也无人会去追究。
普味、陈味明显,而且普味占据九成,闭眼喝,定力不足之人估计会认成普洱。
好在没有酸味。
其次是滋味,不能光信眼睛看到的,容易被蒙蔽,茶汤的模样看起来如咖啡般黏稠,喝起来其实还好。
只能算是在口腔中有存在感的厚度,没到那种绵密到会拉丝的程度。
最后是汤感,入口没有燥感,茶汤还算丝滑,如此长时间陈化,棱角和颗粒都会被磨得光滑平整。
第二水、第三水,有些变化。
那种类似在仓库里存放很久的霉味、普味、异味、陈味、腥味,五味杂陈,实属顽固。
茶香挥发殆尽后,留下孤独一人被无限放大的苦味,伴随着涩感紧随其后,还不错,茶没有焙死,苦味是其生命还鲜活的象征。
如此便有了继续转化的空间和活力。
很多老茶被做茶人反复焙过,为了去除杂味、酸味,结果最终叶底炭化,死气沉沉。
老茶的苦涩感虽明显,作用力倒不如新茶强烈,它只让口腔有了短暂的收紧,喉底产生瞬间的压迫感,便能快速松开,放开。
在最具品饮价值的前三水,我都找不到一丝都能让人愉悦的味道。
这泡老茶所有外在呈现都是灰蒙蒙的,形容枯槁的,与岩茶在品饮峰值时的甜美可人,是完全对立的。
带给人的官感都是低气压,下沉式的,与新茶的火力四射,分泌多巴胺的品饮体验,是完全相悖的。
这样的岩茶,其实并不好喝。
那么,这些人花如此多时间和精力去存岩茶,究竟是为了什么?
《6》
这泡老岩茶越往后泡,越发变得空、淡,色虽还浓,入口的感觉却已经与白开水无异。
朋友陪着喝到最后,说了一句,这么神秘地把我喊来,结果是跟着你在暗无天日的仓库里待着,发霉的味道让人全身难受。
她现在必须要去找泡鲜肉来喝喝,让她的身心都沐浴一下阳光。
也是,放久了的岩茶,啥都没了,喝起来味同嚼蜡。
幽兰般的香、泉水般的活、山风般的清、雨露般的甘,都逐渐消失不见了,跟行将就木,有什么区别?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