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梅兰芳葬礼:传奇人物的永恒告别

07-06

梅兰芳葬礼:传奇人物的永恒告别

在那个炎热的1961年8月,一位京剧大师永远离开了人世,举国上下为之痛惜。梅兰芳,这个名字响亮地印在了中华文化史上。他的离世无疑是一个重大损失,但他的一生却是一段传奇,堪称人们学习的典范。让我们追溯他的光辉岁月,看看这位艺术巨擘是如何在戏曲舞台上驰骋当时,又是如何在生活中保持低调谦逊的。

梅兰芳,原名梅启勋,1894年出生于北京,自幼家学渊源,家传梅家班戏曲世家。从小就学习京剧,少年时期便一鸣惊人,施展的打击腿堪称一绝。1913年开始在京剧舞台上大展身手,到1915年唱腔已臻化境,演技高超,令老戏骨都侃侃称赞。

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梅兰芳的名声如雷贯耳。他的《铡美案》、《四郎探母》、《奴家住在桃花坞》等剧目广受好评。他演戏时姿态万千,身段曼妙,表情传神,让观众如临其境,有如身临剧中。梅派一门深受人们追捧,他的名声越来越响。当时很多剧团都邀请他加盟,他是一代宗师,光芒万丈。

然而,梅兰芳的生活却甚为质朴平和。他为人低调谦逊,不摆谱做作,待人和善有礼。他的穿着打扮古朴大方,樱桃口袋式马甲、折旧的中山装,简单不张扬。他爱吃平民小吃,如煎饼果子、驴打滚等,绝不挑食。他对子女教导也很宽容,不勉强他们从艺,支持他们按兴趣选择职业,子女个个事业有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年近花甲的梅兰芳仍常常应邀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他的艺术魅力和表演水准高超依旧,深受观众欢迎。1961年8月8日,67岁的梅兰芳因突发心肌梗塞离世,这个噩耗让无数戏迷和民众震惊和悲痛。国家高度重视,特批给他一口珍贵的阴沉香木棺材下葬。梅先生长眠于北京香山脚下,安息地很是宜人幽静。

梅兰芳的离世让众多戏迷和民众万分哀悼。在他的追悼会上,场面十分肃穆庄重。当时的总理陈云亲自主持追悼仪式,他脸上满是痛惜之色。在灵前,二千多名市民默默肃立,向这位艺术巨匠的遗体缓缓行注目礼。尽管照片质量不太好,但仍能看到梅老的安详面容,似乎只是酣睡,而不是永远离去。

人们排着长队,躬身恭敬地瞻仰梅兰芳的遗容。来自社会各界的人们都送来了挽联和花圈,以表达对这位大师的敬意。梅老生前戏啊是一绝,可谓戏瘾狂魔attached了。但他私底下做人却低调谦逊,没有半点摆谱做作的嘴脸,始终保持着儒雅的风度,令人赞叹。

当年梅兰芳在舞台上大杀四方,演出场场爆满。但下了台,他就恢复了平凡本色。穿一件洗得发白的旧棉马甲,戴一顶干干球球的黑布小帽,慢悠悠踱着小碎步,常在街头逛小吃摊,跟街坊邻居们聊家常。生活简朴,与戏痴戏狂的艺术形象判若两人。

梅老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十分开明,完全不勉强他们从艺。大儿子梅葆玖有继承梅派的天赋,于是毫无保留地将梅派绝学全部传授给他。二儿子梅葆楷性格较内向怯懦,不适合台上卖命,父亲便予以商业训练。三儿子梅葆桢对文学有天赋,父亲遂鼓励他从事文学创作。对女儿,更是百分百支持她们按自己意愿去发展。

梅派后人谁人不知?梅葆玖的几个徒孙如今都是当红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继承和发扬了梅家的艺术至高造诣。梅葆楷则成为富可敌国的实业家,掌管着梅兰芳剧团的所有产业。梅葆桢写过不少精彩的剧本和文学作品,为梅派艺术贡献了极大的力量。可见梅老的教育方式是何等睿智,托孤育萌,勿扼杀天性。

梅兰芳一生可谓是艺高人更高。他在舞台上表演高超无人能及,堪称艺术巅峰;而在生活中,却时刻保持着谦逊低调的作风,如世外高人一般。他宽厚、 宽容、 睿智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效仿。这位京剧大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一个真正演员的高级形态,让人们终生景仰。#头条首发大赛#

虎皮鹦鹉叫声

宠物猫驱虫多少钱一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