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揭秘民国纸币‘金圆券’背后的故事

07-02

揭秘民国纸币‘金圆券’背后的故事

金圆券”是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政府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经济面临崩溃,为了苟延残喘而发行的一种本位货币。1948年8月19日开始发行,至1949年7月停止流通。

1948年法币急剧贬值,国民党为挽救其财政经济危机,维持日益扩大的内战军费开支,决定废弃法币,改发金圆券。下令实行币制改革,以金圆券取代法币,1元金圆券相当于法币300万元, 强制将黄金、白银和外币兑换为金圆券。

至1949年6月,金圆券发行总额超过原定发行总限额的65000倍。票面额也越来越大,从初期发行的最高面额100元,到最后竟出现50万元、100元一张的巨额大票。

期间,蒋经国曾经“上海打虎”,整肃金融秩序,但也仅仅是昙花一现。

金圆券流通不到一年,形同废纸,国民党政府财政金融陷于全面崩溃。

至1949年5月,一石大米的价格要4亿多金圆券。各式买卖经常要以大捆钞票进行。由于贬值太快,早上的物价到了晚上就已大幅改变。市民及商人为避免损失都不想持有金圆券,交易后或发薪后所取得的金圆券,皆尽快将其换成外币或实物,或干脆拒收金圆券。

国民政府迁到广州后曾继续发行金圆券,但其价值已形同废纸,后来改以银圆券取代,结束了金圆券的历史。

由于金圆券发行量巨大,存世量也多,市场价格普遍不高,普品价格三、五十元,个别稀缺品种除外。

我在头条里经常发一些收藏知识,收藏故事,欢迎喜欢的朋友关注、点评。

巴哥犬价格及图片

楷书入门必练4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