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妈屿岛:汕头出海口的璀璨明珠

06-04

妈屿岛:汕头出海口的璀璨明珠

龙湖区内的岛屿不多,在陆地上除外砂河和新津河的一些沙洲如新津河的下埔沙洲和金叶岛沙洲,外砂河上的沙洲外,唯一的岛屿——妈屿岛。

妈屿岛位于汕头市东南面的海上,距离市区广场轮渡码头约6.5公里,处于汕头湾外的一个小岛,是汕头港出入的门户。它东面濒临着辽阔的南海。南面隔着妈屿南水道1.25公里与濠江区的澳头村相望,东南面与鹿屿岛对峙,北面隔着妈屿北水道0.3公里与珠池街道的金山塭相邻,西面是汕头湾,海湾大桥经此连接汕头湾的南北两岸,有轮船通往市区的石炮台和广场轮渡码头。

妈屿岛是一个呈南北走向的马鞍形岛屿,南北长0.65公里,东西宽0.60公里,海岸线长2.3公里,面积0.197平方公里(约300亩)。


妈屿岛的主要山峰有:南面的鸾山,海拔39米,是全岛的主峰;北面的放鸡山,海拔31.9米;向东伸入海中的凤头山,峰角长0.25公里,海拔28.0米。在鸾山与放鸡山之间为鞍部地势较为平坦。全岛呈山字形结构,在妈屿岛东面岸边有一个呈新月形的天然游泳场,它是一片浅滩,由韩江分叉之一的新津河水带来的泥沙入海后,被东南向海浪冲向岸边后,沿西南方向把泥沙推送到妈屿岛外,被凤头山、鸾山阻挡沉积下来形成的。同时,北东东风和东南浪还把海滩上的沙粒顺着坡推向山顶,使妈屿岛东坡全被泥沙覆盖,1949年前,由于全岛岩石裸露植被稀少,妈屿居民深受风沙侵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封山育林,大量种植木麻黄树,才把沙滩固定下来。

妈屿岛主要是中生代燕山二期的花岗岩,即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全岛由两组北东向和北西向的地质构造所控制。南面一组是北西向的妈屿(鹿屿)南水道断裂,北面一组是妈屿北水道断裂,也称桑浦山断裂。两条构造裂地壳下沉形成海峡,均属北西向的榕江断裂的下段,从妈屿岛与东南的鹿屿和达濠岛东北部海岸的尖石之间,则是受北东向的饶平——汕头断裂的切割下陷成为鹿屿水道。但最主要控制全岛中部的凤头山——牡丹石——营仔山(鸾山东北侧)一线的北东60°、倾角90°的断裂和妈屿岛东面自鸾山东坡——牡丹石——放鸡山一线的北东45°、倾角88°的断裂所影响。说明中生代燕山造山运动时,妈屿岛受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断裂作用继续发展。花岗岩浆沿着断裂线侵入或露出地面的花岗岩,使花岗岩受挤压而发生节理发育,形成伊字形的节理面切割花岗岩块。与此同时,基性的辉绿岩脉的侵入和填充,使花岗岩变质成为花岗片麻岩。在鸾山东坡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最少有3次的断裂和侵入。在宽达12米的花岗片麻岩区内,有13条辉绿岩脉成带状分布,岩脉走向均为北东——南东走向,长50米,其北东端伸入海中,已被沙滩覆盖。


牡丹石位于妈屿岛东南浅滩(即海水浴场)上突出的花岗岩石,高10米,长20米,宽8~10米的浅褐色小石山,上黄下红形似牡丹的花瓣故称牡丹石。它是受到北东60°、倾角90°和北西45°、倾角88°和北东45°、倾角90°断裂的交叉切割、节理发育、岩壁直立,后经风化剥蚀和海浪的冲蚀作用,岩石裂成一簇簇的花瓣,又由于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在各组节理面的裂隙,有二氧化硅的溢出,使花岗岩石重新硅化,更加坚硬,屹立在海滩上。在其东南面都布满着蜂窝状的浪蚀穴。鸾山东坡——牡丹石——凤头山东南坡的岩壁上密布着蜂窝状的凹穴,地貌学上称为浪蚀穴。鸾山东坡的浪蚀穴,最大的长41厘米、宽36厘米、深21厘米;小的浪蚀穴直径只有2~3厘米,深2厘米左右,它们分布在花岗岩壁的10~12米,距离海水高潮线约5~7米。浪蚀穴是由于一方面妈屿和石山地陵不断向上抬升,另一方面是花岗岩壁长期受到海面上盛行的常风向(北东——北东东风)和东到东南浪的冲击,波浪带来的沙料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水对海岸基岩的溶蚀作用,花岗岩是由黑云母、长石和石英等矿物质组成的,它们的软硬程度不同,海浪的飞溅对岩壁表面长期地进行点蚀和挖刻,所以在妈屿岛东侧海岸的岩壁上形成蜂窝状的浪蚀穴,它的存在证明了妈屿岛的海岸在上升。在鸾山东坡10米处和凤头山东南坡10米处蜂窝状浪蚀穴遍布,如果把鸾山——牡丹石——凤头山的10米连接起来,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一个高度为10米以下的一级海蚀阶地。

(选自《龙湖区志》,仅做宣传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和田墨玉

东海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