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柳地质公园它位于台湾基隆市西北方约15公里处,是突出于北海岸的狭长海岬的岬角,长约1700米,远望如一只海龟蹒跚离岸,昂首拱背而游,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野柳龟。经千百万年的侵蚀、风化的交互作用,逐渐形成蕈状石、烛台石、姜石、壶穴、棋盘石、海蚀洞等地质奇观,成为台湾最负盛名的地质公园。
蕈状石是野柳最具代表性的地形景观,尤其是“女王头”雍容尊贵的形态,早已成为野柳地质公园的象征,也是台湾旅游业的一张名片,它的颈子修长、脸部线条优美,神态像极昂首静坐的尊贵女王,大家才特别称它为“女王头”。 蕈状石的形成是因岩层受海水数十万年的浸蚀,那些砂岩中质地苏软的岩石被海水浸蚀消失,而坚硬的结核慢慢露出水面,再经风吹、日晒、雨淋、海浪的吹打而形成。蕈状石是海水侵蚀形成,一颗颗活像是大香菇,是野柳最引人注目的风景。整个野柳公园内有180余个,完整地记录了蕈状石的演育过程。
野柳地质公园烛台石的形成是因为岩层中本身就有许多小型的结核,海浪侵蚀岩层时,有些结核会露出岩层表面,凸出的小结核比周围的岩层坚硬,所以海水会沿着它的外围,就像人站在沙滩上,海水顺着人的脚型流下,脚周围的沙就会凹陷下去一样,结核四周的凹槽盛装着海水,使附近的岩层得以保持潮湿,但距离较远的岩层由于受到海浪与风化侵蚀,干湿交替影响,岩质较为脆弱,在海水不断侵蚀下,岩层逐渐剥落,就形成了园柱的烛台,烛台石的特异造型举世无双,每一支烛芯的大小形状都不同,像是被风吹动的烛火,或明或暗,真是太奇妙了。如果你到野柳来,导游给你的时间一般是不够的,首先要网上做好预习,不然你会错过很多精彩的,因为我是我们团队唯一到达野柳地质公园三区的,烛台石是我行程最后跑着拍下的,仍然记录下了很多的精彩。
野柳地质公园姜石的形成原因是因为岩层中含有较坚硬的钙质岩块,在这些钙质岩块周边较为松软的岩层,受海水长期淘洗而剥落,加上地层挤压出纵横交错的裂缝,留下了很多奇特的造型。
野柳地质公园有很多小坑叫海蚀壶穴,壶穴就是圆形的洞穴,从海蚀平台表面的凹穴开始发育。凹穴受波浪携带的石粒在海蚀平台上进行钻蚀作用,会使得凹穴逐渐扩大,有的甚至可以将数个壶穴壁切穿,使其相连,形成联合壶穴。有的因为不同时期的钻磨,形成穴中穴的景观。
在野柳地质公园第二区靠近海边可看到三种形状特别的岩石,分别取名为:象石、仙女鞋和花生石。三者都是岩层中形状特殊的结核, 属于姜石的一种,形成原因是因为岩层中含有较坚硬的钙质岩块,在这些钙质岩块周边较为松软的岩层,受海水长期淘洗而剥落,加上地层挤压出纵横交错的裂缝,留下了鞋子等造型。不过最形象的还是仙女鞋和珠石。
野柳地质公园的豆腐石、棋盘石,形成原因是因为岩层中含有较坚硬的钙质岩块,在这些钙质岩块周边较为松软的岩层,受海水长期淘洗而剥落,加上地层挤压出纵横交错的裂缝。
台湾野柳地质公园,长1600多米,宽仅250米,有丰富的海蚀地形,在2000多万年前,台湾仍在海里,由福建一带冲刷下来的泥沙,一层层的堆积出砂岩层,600万年前的造山运动把岩层推挤出海面,造成台湾岛,野柳是其中的一部分。造山运动挤压时,在野柳的两侧推出两道断层,断层带破碎易受侵蚀,所以两侧凹入成湾,中间突出形成海岬。由于节理与岬角延伸的方向垂直,节理面受波浪侵蚀而扩大成海蚀沟洞。在野柳地质公园中有许多小桥是为了跨越这些海蚀沟所设置的。
2000万年前生活在浅海的海胆,死后被泥沙掩埋,而石化成化石。野柳的海胆化石属于「沙钱类」,喜欢生活在沙地上,身体扁平圆形,有如钱币因而得名。 一个完整的沙钱海胆,表面通常有5瓣如梅花般的花纹,每个瓣状纹外侧是梳齿状,内有足孔,海胆由此伸出足管来呼吸。
野柳,还是候鸟们南迁到达台湾的第一站,也是北返时最后一个可以歇脚的地点之一。每年南迁北返之际,尤其是3月、4月与10月,是观赏过境鸟类不可错过的地点。其中又以白眉巫、黄喉巫、戴胜、授带鸟、黄眉柳莺、乌灰鹤、黑鸫等稀有鸟类更为人们津津乐道。到野柳地质公园,我迅速到达第三区也是野柳地质公园内重要的生态保育护区,因为时间关系,大陆游客很少到这里,在这里我见识了很多台湾本地人,无论大人小孩国语说得都很标准,令我很惭愧,台湾人都很友好,有礼貌,不过从我们的对话中,可以感觉很多年轻一代的台湾人都有台独倾向。冬天里花草丛中的蝴蝶使我不枉此行,也成了我和孩子们对话的最好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