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ucky
在上海静安区,小红书开了个学术酒吧。
“虽然很抽象,但是想去看看”,千余人亲临现场,品尝特调、交流社交、听知识分享会。网友们晒出了现场环境,门口的“学术巨柱”让人忍俊不禁,海报上以轻松诙谐的口吻写着“我空了你随意”“学到老喝到饱”,连酒杯盖子上也印有小红书风格的金句,如“在阅读中清楚而坦荡地看到自己的局限性”,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参与者的体验,也引发了平台上近千篇笔记的涌现,记录了他们的感受与思考。
也有人发现,学术酒吧不只是一时兴起的快闪营销产物,或者转瞬即逝的网红地标。
这一新兴文化空间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吸引力,众多网友纷纷表示希望这样的文化现象能扩展到自己的城市,国内多个主要城市,包括北京、杭州、广州,也开始出现了类似的学术酒吧。
小红书味的学术酒吧,似乎代表了一种令人向往的都市生活方式。
其实,国内第一家学术酒吧诞生于两年之前,其创新的模式吸引了一定的关注度,但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但直到小红书将这一概念用于营销推广,学术酒吧才真正迎来了爆发期,不仅在线上形成了话题,也促进了线下实体的繁荣,实现了线上线下的相互促进。
小红书味的学术,还能是什么样的?
在街角的大树下,昏黄的路灯静静地映照着小红书学术酒吧。门口,一条写有“学术入门”的幽默红地毯迎接着每一位访客。步入其间,灯光透过半开的百叶窗,洒在斑驳的木质地板上,空间中弥漫着威士忌的醇厚与淡淡花香。吧台后,调酒师的手指灵巧地在瓶瓶罐罐间跳跃,客人们或低语或沉默,每个人都在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松弛。
“忘记是谁说过,人要想幸福有两条,健康+忘得快。”柔和的灯光下,脱口秀演员呼兰坐在一张圆桌旁,手中轻握着一杯琥珀色的甜酒,跟台下进行交流,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自嘲与释然,那份坦诚瞬间拉近了与每一位听众的距离。
谈及近期录制热播节目《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的压力,呼兰坦诚自己的应对方式是疯狂写稿、上开放麦,“努力在不同时段的收益回报率是不同的。线上曝光最大的时候,不拼命怎么行?”他还分享了应对内耗的方式:“要想自己好受,唯有下次自己做得更好。”听众们坐在他周围,或托腮聆听,或低头沉思,被他那份坦诚与豁达深深吸引。
《奇葩说》知名辩手、耶鲁大学硕士庞颖穿着一件黄色T恤,站在圆桌旁,手持麦克风面带微笑,开始了“思辨力”主题的分享。在剖析逻辑谬误时,她不时地停顿,邀请听众分享自己的想法。当提及“错把相关当因果”,“上哈佛”与“工资高”的例子时,她的幽默让人会心一笑。庞颖清晰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每个人都沉浸在这场思维的盛宴中。
“知识配酒,越喝越有”,小红书学术酒吧于2024年9月7日至8日在上海市静安区延平路446弄1号辣富友开门营业。活动分为两日,每日五场,每场开始前将限时限量发放号码牌,参与者凭号码牌入场探索一楼沉浸体验。成功完成打卡任务的参与者将有机会获得知识空杯、知识杯垫、知识特调小酒等定制周边。
此次活动之所以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是因为“学术”与“酒吧”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词汇构成鲜明反差,挑战了传统认知边界。而这恰恰精准捕捉到都市人对于小资生活方式的追求,触及他们对新鲜体验和深度思考的双重兴趣,符合当前文化消费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趋势。
其实,“学术酒吧”的概念最早来源于海外,指在酒吧中举办的系列学术讲座和研讨会。这种模式将学术讨论从传统的象牙塔环境中解放出来,使人们在这里可以更为轻松与自在地积累知识,并与志同道合的人进行自由观点的碰撞。
在国内,上海最早引入这一模式,许多酒吧开始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吸引了大量高校学生、青年学者、文艺爱好者和打工人等不同身份的人群参与。例如,“递酒人民壹院The Tiny Bar”酒吧自两年前便开启了学术讲座的新模式,成为科普生物医学知识的热门场所;而“街垒Bunker”酒吧则通过讲述食物中的历史、探讨城市进化论等话题,展现了其独特的文艺与小资气息。
这类学术酒吧的兴起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参与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自嘲为“烟酒生”“吧台做题家”和“学术酒鬼”,拿PPT当下酒菜。在小红书上,一位网友分享今年8月在街垒Bunker的参与体验,获得了近2万点赞。在她晒出的图片里,酒吧投影的PPT上正在展示“运动锻炼对胆固醇的影响”,附有论文内的生物学研究模型。更有趣的是,酒吧提供的餐巾纸上印有一系列哲学和伦理问题,如“希特勒的保镖有责任杀死希特勒吗?”
但学术酒吧的兴起也引发了一些列争议,批评声音认为,学术酒吧可能加剧知识的排他性,让普通公众感到敬畏与陌生。有人质疑这是“精英的傲慢”,把“学术当成一种浅显的符号资本和时尚单品来消费”。
此外,有人担心学术的严肃性会受到商业氛围的影响,进而质疑这种交流方式的有效性。学术酒吧可能会将学术研究商品化,让学术知识变得浅显和表面化,失去其原有的深度和内涵。在轻松的氛围下,学术讨论可能无法达到传统学术会议或研讨会的深度和精度。
有喜欢也有批评,有赞成亦有反对,这正是小红书在举办学术酒吧活动时所面对的用户心智与舆论环境。
小红书打造学术酒吧,在视觉环境与价值内核上都下了一番功夫。
从入口处的“学术入门”地毯到内部装饰的“学术巨柱”,每一处细节都努力透露出学术氛围。酒杯上的学者名言和墙上的宣传海报,如“我从小就爱装(杯)”和“知识需要消化”,不仅彰显文艺范,还巧妙地将知识和酒文化相结合。此外,悬挂海报上还涉及哲思问题的探讨,如电影结局的悲剧性和城市研究的平衡问题。全场设计体现了活动的宣言“一边用功,一边放空”,旨在创造一个学术与休闲并重的空间。
知识分享会是本次学术酒吧活动的核心内容,汇聚了12位多领域精英,从编辑生活的细腻洞察到阅读遗忘的建议,再到AIGC时代内容创作的深度理解,展现了跨学科的智慧碰撞。
现场还邀请到数百位知识文化领域的博主,其粉丝基数横跨数万至几十万量级,阵容囊括了名校学府的精英学子如@读博的Rex,文化博主如@搞钱女孩小辉与@苏菲与阿哲,游历四方的旅行家@Grace的幻境及@是大王鸭,专注于知识教育的@Coline的法语屋,以及职场成长博主如@布莱尔Blair等人。他们共同构成了“学术酒吧”背后生活哲学的践行群体,追求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享受思维碰撞的火花,渴望探索未知,丰富人生阅历,是小资文化最鲜明的代言人。
这些博主的辐射人群往往与其自身有着相似的价值追求,包括对知识的渴望、对自我提升的重视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兴趣。学术酒吧,作为一个集学术交流、思想碰撞与休闲放松于一体的独特场域,高度契合该群体的理想需求。
@搞钱女孩小辉作为播客《搞钱女孩》的主播,在小宇宙APP上拥有35万订阅者。在他发布的小红书视频中,记录了在学术酒吧与姬十三的一段哲学对话,其中涉及了“缸中之脑”哲学议题的探讨。这吸引了百余粉丝的积极互动,有的表达对学术酒吧举办形式的好奇,有的则就这一哲学难题展开了深度交流。
分享会主讲人姬十三也通过小红书账号对学术酒吧活动进行宣传,以“周日晚我在学术酒吧,聊血肉苦弱到机械飞升”和“一边喝酒,一边学术永生”等引人入胜的内容,巧妙地结合了学术与休闲的概念,吸引粉丝的注意。他不仅分享了活动的主题和提纲,还提前透露了部分PPT内容,提升了公众的期待值。同时,通过“果壳”公众号等其他社交媒体的联动宣传,扩大了活动的知名度和覆盖范围。
粉丝们对姬十三在小红书上分享的学术酒吧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参与意愿,他们在帖子下积极留言,询问学术酒吧活动的细节和报名方式,表现出高度期待。有人提到是通过“果壳”公众号的推文了解到此次活动。粉丝们还就分享会的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对于永生的可能性进行了科学和哲学层面的辩论。
但也有不少争议的声音,有网友认为“小红书学术酒吧”实则更接近于科普讲座,难以触及学术的深层次研究,更有甚者批评其“侮辱了学术之名”,本质更接近娱乐而非真正的学术探讨。
由于知识分享会请了3位脱口秀演员——呼兰、Norah与黑灯做主讲,也有人将其比做“知识脱口秀剧场”,暗示受众多为跟风者而非真正热爱学术之人。还有评论犀利指出,小红书酒吧存在消费学术之嫌,通过娱乐化的包装吸引公众眼球,实则是对学术的浅薄化解读。
在一片激烈的讨论声中,小红书学术酒吧活动落下帷幕。
实际上,小红书学术酒吧是“知识夏校”活动的线下收官仪式。
“知识夏校”概念乍一听,不免让人怀疑这难道是小红书的官方卖课活动?其实,该活动于今年7月22日推出,请了李诞、杨天真、马家辉等行业领袖,就职场、学习、财经等关键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知识共创,旨在打破传统学习的界限,将知识传播融入日常生活。小红书鼓励用户通过#知识夏校#等话题挑战,分享学习笔记和心得,从而实现从“知识学习者”到“知识明白人”的转变。目前,知识夏校话题曝光量达到了19.1亿,吸引了近10万篇笔记的积极参与。
深入知识夏校的热门“知识”,不难发现其核心在于实用——紧扣职场生活场景、易于操作、精准解决问题。官方给出内容发布方向的参考,分别是“生活里有用的知识”“有关夏天的知识”“指导未来的知识”,比如养花急救、夏日情绪管理、职场法律指导。这种实用性不仅体现在内容的广度上,更在于其深度与针对性,确保用户能够轻松上手,即刻应用于实际场景。
而大咖们的知识共创,则更像是一人一句的命题鸡汤。例如李诞的“小目标靠努力,中目标靠兴趣,大目标靠发心”,杨天真鼓励每个人保持自信,珍视自我;圈宁CeoxNim建议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此外,专业人士提供的是碎片化知识锦囊,比如陶勇医生讲解夏季眼部防晒注意点,营养师顾中一分享健康吃瓜指南等。
这些“知识”与传统的学术相去甚远,更像是日常生活的“小妙招”或者“小tips”,但确实赢得了小红书用户的广泛喜爱。在知识夏校的帖文下,众多网友们就李诞提到的“发心”展开了深入讨论。一位博主根据杨天真的分享创作了视频,分析“杨天真身上值得普通人学习的点”,视频迅速获得了近3000赞,评论区里网友们积极探讨如何将她的性格和方法论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为个人成长提供指导。
线上的知识夏校与线下的学术酒吧在理念上是一脉相承的,瞄准的也是同一类用户。这些用户追寻的不是深奥的学术问题,而是希望在交流和思考中获得启发。他们需要的是与日常生活和职场问题的解决方案,或是能够缓解焦虑情绪的讨论。在这里,学术不再是纯粹的研究,而是作为一种氛围和点缀,为用户的消费体验增添价值。
近一年来,詹青云、庞颖、白先勇、蒋勋等文化名人纷纷入驻小红书,他们运营方式基本都为“直播+主题切片”——通过开设直播与粉丝和其他博主进行互动,并将直播内容细化为主题切片进行日常发布。直播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交流体验和陪伴感,而主题切片则以易于传播的哲理或热点话题为主,如“女性如何留在牌桌上”和“苦味,也是一种圆满!”。
此外,小红书上还涌现了全英文连麦、秋招专场、职场人连麦、20岁想知道30岁的真相等直播,基本上都遵循了相似的运营和内容逻辑,精准对接高知、高收入、高消费潜力群体的需求,展现了博主们名校背景、名企经历与丰富资源对同类用户的强大吸引力。
实际上,这种分享会模式正是从线下走向线上,并在小红书平台上获得巨大关注后,又反过来促进了线下活动的繁荣。在平台上,众多文化类账号发布的线下读书会、女性主义分享会、交友会等招募帖,实际上遵循了与学术酒吧相似的文化活动发展逻辑。
小红书学术酒吧的落幕,并非“小红书味”知识探索的终点,而是新一轮思考与讨论的起点。这场跨界融合的尝试,不仅丰富了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态,也彰显了知识传播领域丰富的可能性。越来越多走入学术酒吧的人相信,学术的边界是流动的,而知识的价值在于不断地交流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