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云南普洱茶:跨越千年的传奇历程

11-16

云南普洱茶:跨越千年的传奇历程

谁也没有想到,一片生长于山中的小小树叶,居然历经千年风雨之后,能助力云南摆脱贫困,“长成”年产值高达千亿的支柱产业。


此时的北方已经是雪花飞舞,但在被誉为“中国普洱茶第一县”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依然绿意盎然,温暖如春。


是茶叶改变了这里的穷困面貌。


那么,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呢?



几度斜阳 从兴旺到衰落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和最早的茶文化发祥地之一。


从普洱市景谷县出土的世界最早的茶科植物宽叶木兰化石,到澜沧江畔至今还遗存着的大量上千年的古茶树、古茶园和无比丰富的茶种质资源……这是茶起源于中国的有力见证。


世居于云南的少数民族,是最早发现野生茶并加以驯化、栽培和种植和使用茶的民族。生活在云南的各少数民族与中华各民族一道,共同创造了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虽然茶源于云南,但因云南长期地处与中原内地“隔绝”的遥远边疆,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关于云南茶的记载少之又少,直至明代,方有“普洱茶”一名及“昆明太华茶、大理感通茶、湾甸茶及顺宁太平茶”等的出现。


清代以后,普洱茶才多见于史料。古代文献虽记载不多,但茶早已是云南各民族相依相伴的重要生活组成。从大量千年栽培古茶园和文化遗存看,云南南部山区各族人民,很早便在长期的茶叶种植加工使用中,使茶业成为云南发展至今一项重要的传统农业组成和经济生活来源之一。


根据考证,云南早期民族开始有规模的茶叶种植与诸葛亮(字孔明)有关。清代云南地方文史资料中有关孔明“教夷种茶”的记载很多。公元225年,诸葛亮以“和抚”战略平定南中地区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措施,并在经济上移民开垦土地,推广先进农耕技术,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生产,并倡导种茶、用茶,改善生活,从而扩大了茶叶的种植和利用传播,推动了早期云南茶业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今天孔明一直被云南种茶的少数民族尊为“茶祖”并祭祀之的原因。


云南各民族在长期对茶的栽种、加工、储存和在药用、食用中积累了无比丰富的经验和技艺,形成了各个民族独特和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体现于日常饮食习俗中,以茶礼、茶俗、茶艺展现出来。


傣族、拉祜族和佤族“竹筒茶”、僾尼人“土锅茶”、基诺族“腊攸”、布朗族“青竹茶”、佤族“烧茶”和“烤茶”、哈尼族的“哈尼节节”、白族“三道茶”、纳西族“龙虎斗”、傈僳族“雷响茶”“油盐茶”、藏族“酥油茶”、彝族“打油茶”等,成为在中国茶文化百花园中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一枝枝绚丽奇葩。其中,根植于云南民族文化发展起来的普洱茶,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发展为著名的中国历史名茶。


早在唐宋时,云南普洱茶就通过“茶马古道”已销往西藏乃至域外。宋代至明代的“茶马互市”,以盐、茶、马等为云南主要商品的贸易,促进了云茶的发展;明末,一些地方已是“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清初,每年仅销往西藏的普洱茶就达3万担之多。茶业的兴盛带动了滇南、滇西南及滇西北茶马古道交通线及商业集市的形成。



从清初始,朝廷因对普洱贡茶需求不断增大,特在滇南等茶山大搞“改土归流”,强化管理,并推行发展茶叶生产措施,以滇南“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攸乐”六大茶山为主的产茶区,至清代中期已年产干茶8万担,嘉庆、道光年间达到了十多万担的盛况。至民国初年,云南南部广袤的山区到处都有种茶、制茶、卖茶,茶山马铃回荡,商旅塞途,茶叶生产贸易十分兴隆。除六大茶山外,在今西双版纳州勐海的南糯、勐宋、布朗山、巴达等茶山及今普洱市的景迈、景东、景谷、澜沧及今临沧市的双江、永德、凤庆、云县等,还有今保山的昌宁等沿澜沧江中下游广大区域都成为历史上普洱茶主产区域和贸易集散地。


因为茶业贸易,除滇藏茶马古道和远至北京的贡茶大道外,还不断拓展出至南亚、东南亚的茶马古道和众多商业集镇,极大地带动了各民族交流交融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遗憾的是,历史上盛极一时的云茶经济,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社会动荡不断走向衰落,至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前,云茶一落千丈。


一叶报春 变了人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云茶生产才又逐步恢复起来。


从20世纪50、60年代起,云南省致力抓茶叶发展,复垦老茶园,大力发展新茶园,并重点发展云南大叶种红茶及绿茶。20世纪70年代,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开始自营出口普洱茶、红茶。为满足外销市场对普洱茶的需求,在昆明茶厂试制成功了现代普洱茶,形成了生、熟普洱茶及红茶、绿茶的生产。1978年,全省茶园面积从1949年前的25万亩发展到149.4万亩,面积居全国第三位。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茶叶进一步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普洱茶的价值不断被人们重新发现,出现了从珠三角地区波及全国的普洱茶热销。从2004年起,全省新种茶园面积平均每年以10万亩以上速度递增,至2007年突破500万亩,跃居全国第一。全省茶叶综合产值达105.2亿元,居全国第三。


2010年,在云南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推动下,云茶步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2014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595万亩,茶叶总产量33.5万吨,茶叶综合产值370亿元。在云南的许多地区,茶产业发展成了区域性支柱产业。2016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610万亩,采摘面积达575万亩,总产量37.5万吨,综合产值达670余亿元。在茶业经济带动下,云南茶文化也快速发展起来并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


绿色黄金 产业造富


2016年是云南省实施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和扶贫攻坚、决胜小康社会的起步之年。为了精准扶贫,云南着力打好“茶业”这张高原特色农业牌。云南全省129个县(市、区)中有110多个生产茶叶,其中茶园面积超万亩的县(市、区)有49个,涉及茶产业的人口达1100多万,其中农业人口600多万。


茶叶种植面积大、地域广、人口多,且主要集中分布在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区。提高茶叶经济效益,不仅能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促进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对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有重要意义。


2017年,全省茶园面积已达615万亩,总产量达40万吨(其中普洱茶产量17万吨)。茶叶初制所(厂)8000多个、精制厂1000多个,精深加工规模居全国第二,已初步形成了一些茶叶为主大型工业园区,催生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2018年,全省茶叶面积增至630万亩,综合产值84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从2014年30余万个增至40余万个;茶农仅直接来自茶业人均收入2000多元增至3000元左右。2019年年底,茶产业在三产融合中跨越发展,全省实现茶叶总产量43.1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达936亿元。


2020年,以绿色生态见长的云茶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720万亩,茶叶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01.4亿元。同时,全省有机茶园和绿色茶园认证面积127.4万亩,居全国首位,茶农来自茶产业人均收入达4050元。茶业为云南的精准脱贫实实在在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云南全省在茶树栽培上继续围绕着生态化、良种化、标准化进行茶叶商品生产基地建设,以生产生态安全的绿色食品茶、生态茶、无公害茶和有机茶为目标,建设云茶大产区,加大以普洱茶为重点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及对茶文化发掘、弘扬和推广,在乡村振兴中让云茶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中更快更好地走向全国和世界。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维东 通讯员蒋文中 图片均由任维东摄)

柳公权简介资料

水晶手链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