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何绍基楷书《泰兴县襟江书院记》临摹全解析

05-14

何绍基楷书《泰兴县襟江书院记》临摹全解析

文/曾锦溪

何绍基行书极具个性,从清代至今被广泛取法,绵延不断。然而,将何绍基的楷书置于书史中,亦是独树一帜的。自颜真卿楷书之后,学颜体书者颇多,继承创新颜体成功者当属何绍基。

《郑海藏先生书法抉微》评清人学颜体:“钱南园得其体,伊墨卿得其理,何子贞得其意,翁常熟得其骨,刘石庵得其韵。”

何绍基所得的“意”就是以颜体的基本技法为根基,而后升华到遗形取意、融会贯通,达到一种高境。当今书坛楷书学习以北魏墓志、褚遂良楷书、文徵明小楷等为主流,在这种流风下,何绍基的楷书可以说是取法的新路子,既有古风又与众不同,具有大的取舍空间。

何绍基出身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曾任户部尚书,是知名的书法家、教育家、学者、藏书家。何绍基兄弟四人在家庭的影响下,均习文攻书,何绍基早年研习颜真卿楷书,从颜书体势、线条、气格获益良多,为其后期书风形成打下了扎实根基。

何绍基楷书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早年楷书从颜体入手,曾见其30岁出头所书的小楷,颜体韵味十足,严谨大气;而后何绍基获得《张黑女墓志,此拓本多年不离其身,朝夕品读临习,书中融有墓志方笔及扁方结体;中年取法欧阳通《道因法师碑》书风,化扁为长,化圆为方;晚年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将颜体、墓志、欧体、行书、篆隶笔法融于一炉,轻松洒脱,正如其诗所言:“真行原自隶分波,根矩还求篆籀蝌。竖直横平生变化,未须倚侧效虞戈。”最终成就其楷书的独特面貌,赵之谦评其书“有天仙化人之妙”。

何绍基楷书《泰兴县襟江书院记》册页(局部)

何绍基楷书《泰兴县襟江书院记》册页(局部)

何绍基楷书《泰兴县襟江书院记》,为纸本册页(共47页),1863年作,金以诚撰文,何绍基书并篆额,篆额“泰兴县襟江书院记”八字。正文116行,行5字,有方界格,为其64岁所书,当属何绍基晚年楷书力作。此文记载金以诚擢守镇江建书院事略。襟江书院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至十一年(1861年)间,由当时泰兴知县金以诚负责建设。

何绍基楷书《泰兴县襟江书院记》册页(局部)

《泰兴县襟江书院记》通篇以颜体楷书为主要取法根基,结构疏朗开阔,线条浑厚圆润。于颜体中融入多家元素,如《道因法师碑》《张黑女墓志》。

中锋书写是何绍基书法的主要特点,其楷书线条除了折笔外,几乎皆中锋行笔。

何绍基自言:“如写字用中锋然,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韵?安得不雄浑?安得不淡远?这事切要握笔时提得起丹田工,高着眼光,盘曲纵送,自运神明,方得此气。”

何绍基对中锋的追求是从笔法而升华到气韵的。他的中锋的“圆”来源于篆隶线条的“圆”,这样的“圆”带有沉厚、浑朴的篆籀之美。学习者当从篆隶方面去锤炼线条,理解他的线质,进而临习何体楷书,方能有所体悟、得其精髓。

在行笔上,何绍基有别于历代传统楷书的写法,在其中增加了线条的起伏波动,使得书作富有变化、篆籀味强。字与字之间也一改惯用等大等粗的楷书写法,而是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大小有错落,如“形襟、间书”的大小对比明显。字的重心微微左右摇摆,增加了许多趣味和动态,如“胜、几、民”等字。在用墨的轻重上,也十分讲究强烈的对比,笔画少的字写得圆融浑厚,如“曰、也、生”;笔画多的字或是线条轻重对比强烈,如“题、襟、诸”,或是整字写得轻盈飘逸,如“县、试、移”。书写节奏在把握楷书沉着稳重的基础上,穿插了许多行书笔意,注入了轻松活脱之气,这也是何绍基楷书脱化于前人楷书的重要元素,如“江、胜、诸”等字注重上下笔的映带或者笔断意连。笔法上,注重方圆并施,欧体和墓志的方笔不断流淌于笔底,而又那么地自然和谐。圆笔以体现圆融含蓄之美,方笔以增加刚健爽利之气。字内空间松紧对比强烈,有源自颜体楷书的圆融宽博,如“形、则、间”等字,有欧体的瘦劲紧密,如“是、童、署”等字。

从何绍基传世的楷书作品来看,整体特征为结体开张沉雄,力厚骨挺,气苍韵遒,金石味浓。而每个时期的楷书书风又有不同,或圆润,或方刚,或沉着,或飘逸,或帖意,或碑意,变化多元。一帖一面目,一帖一风神,体现其扎实的功力以及善于取舍变通。正如曾熙所述:“蝯叟从三代两汉包举无遗,取其精意入楷,其腕之空取《黑女》,力之厚取平原,锋之险取兰台,故能独有千古。”

曾锦溪节临何绍基《泰兴县襟江书院记》

曾锦溪以何绍基楷书笔意创作的作品

鉴别翡翠

各场口翡翠原石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