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有关于什么是美的社会争议,似乎是从来就没有停息。
有的人会认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真素颜是美的。
也有的会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后天的修饰雕琢,施加粉黛,或是现代社会的医疗美容等,只要最终可以呈现得可以令人赏心悦目,就是一种美。
这些关于美的争议,无论是先天的美还是后天的美。
其实,都可以归于一句话,只有适合自己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言归正传,近来有不少新入门的茶友会问到这样的问题,白茶的饼茶和散茶哪个更适合作为入门呢?
关于新手入门的问题,我们也曾讨论过不少,今天依旧来和大家先说说散茶和饼茶各种的优异点,供茶友们作参考选择。
散茶和饼茶是白茶中最为常见的形态,两者的制作原料都是相同的。
但其中,散茶是白茶的素颜本真面容,茶青采摘后,不揉不捻,经由摊晾、萎凋和干燥而来,最大程度上保留了白茶的自然本味。
饼茶是在散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经过简单短时间的蒸软、包揉、压制、干燥而来,形状小巧,是白茶略施粉黛后的模样。
散茶和饼茶本身都各具特性,也都能从不同角度展现白茶的美。这种美,是不分轩轾的,是白茶家族枝头上盛开的一朵并蒂花。
《2》
散茶的特性
在对白茶的基础知识有过了解后,大抵都知道,白茶根据不同的芽叶形态,大致可以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等。
散茶最大的特性就是可以直接观察茶叶的外观形态。
白毫银针芽头粗壮,给人感觉就像春日里,茶树刚刚探出来的小脑袋,芽心嫩嫩的,胖胖的,就如同新生婴儿强有力的胳膊一般。
白毫银针芽头上覆着一层细细密密的白茸毛,这是茶树在春日里抽芽生命力最旺盛的体现,这细密的茸毛是茶树新生的茶毫。
远看上去,就像覆着一层白白的银霜,白毫银针也就因此得名。
白牡丹是采摘茶树嫩梢的一芽一叶、一芽二叶,梗条细长,叶片微张,叶片的边缘微微卷翘,有如舞女的裙摆,
叶片的背部覆着浅浅的白毫,梗与叶之间形态优美,有如清风中含苞待放的花朵。
寿眉是白茶家族中的长者,生长期是最长的,外观上也更显老气。
寿眉大都是粗梗大叶的质朴面貌,叶片颜色上,春寿眉是各自层次不同的绿,灰绿、淡绿、嫩绿交织在一起。秋寿眉则是在绿的主色调上,再多些深褐浅褐的斑斓色彩。
白茶初始本质的散茶形态,可以方便我们很好的观察不同白茶品种各自的形态。
对于白茶的冲泡来说,散茶的形态也更为方便快捷,直接称重、投茶即可。
散茶形态更为完整的保留了白茶原汁原味的自然风味,口感上更为清爽。如果是当年的新茶,可以嗅闻到浓浓的花香气,毫香显露。
如果你喜爱白茶的原始本真形态,喜爱自然清爽的滋味,散茶是适合你的。
对于白茶新入门的茶友来说,选择散茶,可以更直观方便了解不同白茶品种外观形态不同,此外这清爽的口感也更容易让人接受。
《3》
饼茶的特性
饼茶是白茶略施粉黛后的可爱模样,形状规整,常见的大多是圆圆的饼状,小巧玲珑,令人忍不住想要多加把玩。
饼茶体积紧密,不似散茶那般体积松散,因而也不会占用太多的存放空间。
散茶体积蓬松,干爽的茶叶容易轻轻一碰就碎了。饼茶形状规整紧密,不容易碎裂,方便运输和保存,这是饼茶的优异点之一。
生长自高山茶园的白茶,昼夜温差大,多散漫光线,适宜茶树的自然生长积累。
茶叶中富含了多类的营养物质,如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维生素等以及丰富的芳香物质。
饼茶的特殊制茶工艺,可以使得白茶内在的营养物质更多的析出。
如秋寿眉这般张扬的粗梗背后,蕴含丰富的果胶物质,在压饼的过程中,这些果胶物质大量析出,粘附在茶叶表面,为白茶增添醇厚的口感。
如果你喜欢白茶滋味醇厚的厚重风味,那么,选择饼茶是合适的。
对于新入门的茶友来说,饼茶还需先学会相应的撬饼技巧才能取用。
取来茶刀等撬饼工具,找到饼茶外延的一个着力点刺入,沿着平行方向轻轻敲开,取下一片薄片足够所需量即可。
可见,饼茶对于新入门白茶的茶友来说,是一个进阶版的体验,若是学会了体会饼茶滋味的美妙,那么也能从一个白茶新手进阶到白茶的初步了解者了。
《4》
新手入门更适合选散茶
在了解散茶、饼茶的不同优异点后,若是作为新手入门,选择散茶是更为适合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在白茶这个学问颇多的领域来说,适合从易入手。
一是,散茶取用更方便,不像饼茶需要掌握撬饼技巧。若是新手入门,撬成许多细碎茶末,这个体验感想必不佳。
二是,散茶更贴近自然本味,方便白茶入门者对其有一个直观初步了解。
三是,散茶滋味更清爽,对于大多数白茶入门者来说,更容易接受这样的口感。
若不是为了新手入门的话,在许多资深茶客心中,散茶与饼茶是各有千秋的,不分上下。
其中种种滋味,对于白茶新手来说,就需要慢慢来逐步体会了。
《5》
散茶、饼茶都来源相同的白茶原料,制作工艺的不同,导致了两者的差异。
散茶香气悠扬,口感清爽,饼茶滋味醇厚,后劲更足。
若是非要将两者做个比美的话。
一个是赵飞燕,一个是赵合德,怎么可能分辨出高下呢?
散茶与饼茶,本身同根生,风味各不同。愿君多细品,两者各千秋。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或者直接手机端点击下方的“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