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情绪应激不再困扰!掌握这些方法,重拾自由心境

08-10

情绪应激不再困扰!掌握这些方法,重拾自由心境

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因为父母群里的一句话而崩溃大哭,狂扇自己耳光。

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但是网友们却说:我懂你!

因一句话而被激起负面情绪,甚至产生躯体反应,是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的痛苦体验。

那天,女孩无意中点开家族群,父亲发了一张鸭血粉丝汤的照片,下面附着一句话:

“太难吃了,还不如在家煮的面。”

紧接着,母亲冷冷地回了一句:

“今天怎么没有在外面吃啊?我在那儿的时候,你天天都在外面吃。”

母亲明明在说父亲,但这阴阳怪气的一句话却像一把尖锐的刀,直戳她心窝。

她盯着屏幕上那几行文字,脑子里轰的一声,情绪如洪水般涌上来,几乎无法控制自己。

她的心跳骤然加速,呼吸变得急促,仿佛所有的委屈、不甘、愤怒和无助都在这一刻决堤。

她控制不住地哇哇大哭,甚至在绝望中狠狠地扇了自己十几巴掌。

  • 她不明白,为什么父母的对话总是那么冷冰冰的,没有一句暖心的话;
  • 她不明白,为什么她求父母赶紧离婚,求父母悄悄吵架,可他们还是要故意在群里吵;
  • 她更不明白,为什么她会因为一句无关紧要的话,崩溃到如此地步。

很多网友说:我懂你,你这是多年压抑的创伤,形成了应激反应。

其实,很多人都会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应激反应,如果不察觉的话,就会一直跟随你。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自查一下,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

当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像一根点燃火药的导火索,将你所有的情绪瞬间引爆;

当一段无关紧要的对话,一下子刺中了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你不由自主地崩溃;

你是否也曾因为父母、伴侣、朋友的一句无心之言,突然觉得整个世界都在对你施压,觉得自己像个被遗忘的孩子,孤立无援?

所有这些让你情绪失控的瞬间,都藏着你的心结。

而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言语,都成为了开启你应激反应的关键触点。

今天,让我们一起,寻找那些埋藏已久的情感触发点,解开我们内心的情绪死结,了解你的应激反应到底是在保护你,还是在伤害你?


我们的情绪,最擅长“翻旧账”

我们的身体很奇妙也很“记仇”,它会记得我们受过的伤,我们偷偷藏起来的委屈,然后以不易察觉的形式,形成躯体反应。

有时候,我们明明有很多话想说,正想要跟对方辩论的时候,眼泪瞬间就充满眼眶,仿佛整个身体被冻住,只能默默承受。

还有的时候,我们会有自己专属的“小恐惧”,比如害怕别人大声说话,害怕别人拉着脸,害怕别人冤枉自己,害怕别人不守时……

这些反应并不是因为我们“太敏感”或“太脆弱”,而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着某些创伤被激活。

一个朋友小玲,小时候因为父母离异,她和母亲相依为命。

她的母亲因为生活压力大,总是会说“你要是也不听话,我还不如死了算了”。

长大后的她,表面上似乎非常独立坚强,但实际上,她对自己的要求极为苛刻,生怕做错一点小事。

在工作中,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错误,都会让她陷入深深的自责,甚至觉得整个世界都要崩塌了。

她在心底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我不应该犯错,否则我就会成为累赘。”

这些应激反应,实际上是她内心过去的创伤、委屈和恐惧在起作用。

当我们小时候经常处在某种压力或威胁下,大脑会自动启动防御机制,将这些情绪深深埋藏起来,以保护我们不受更大的伤害。

然而,这些压抑的情绪并没有消失,而是潜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随时准备“反扑”。

当某些情境或言语触发了这些情绪的“记忆按钮”,它们就会不受控制地涌现出来。

例如,当我们听到别人批评我们时,为什么会突然感到无比难受?

可能并不是那句话本身的影响,而是它唤起了我们小时候被父母、老师批评时的那种无力感和被否定的恐惧。

那时候的我们很小,面对强大的成人,既无法反抗,也无力辩驳,只能默默承受。

这种感觉深深印在我们的心里,成了我们对外界刺激的“应激按钮”。

当我们不小心触发了这些应激反应,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为什么我总是这么脆弱?为什么这么点小事都受不了?”

于是,内心的自责和羞耻感随之而来,仿佛是对自己失控情绪的一种“惩罚”。

然而,我们忘了,这些情绪并不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它们是长期积累的创伤记忆在作怪。


我们陷入情绪死结

是因为创伤未被承认

有时候,我们的生活像是被一个无形的死结紧紧缠绕,难以挣脱。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时刻:

即使那个人已经不在了,甚至已经离世多年,但她的声音、她的眼神、她的批评依然在你脑海中回荡,仿佛一把无形的剑,悬在你的头顶,随时可能坠落。

你会因此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生怕自己再犯下哪怕一点点微不足道的错误。

我小的时候,爸爸和叔伯还没有分家,一大家人每天要在一起吃饭。

哥哥姐姐们十几岁了,喜欢吃辣椒炒米饭,而我只有五六岁的时候,自然是吃不得辣椒。

于是,在一次晚饭的时候,我剩下了半碗炒饭,还弄到桌上不少饭粒。

爷爷奶奶一生气就把我关进了“小黑屋”,不管我哭的多么大声,都没有人来救我出去。

就这样,我哭着哭着睡着了。

这件事,至今是爷爷奶奶的骄傲,因为我再也不敢剩饭了。

后来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后,我自己终于可以摆脱他们的阴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但事实并非如此。

即使多年过去了,我在家中有半碗饭吃不完的时候,那种从童年时期就刻下的恐惧感仍然会瞬间涌上心头。

同事们也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我从来不剩饭,即使单位的饭非常难吃,我也一定要吃完最后一口。

因为,相比较承认自己被伤害的痛苦,我们更愿意捂着疼痛、蒙着眼睛和别人一起来“审判”自己。

我们的内心都深处住着一个严苛的“审判者”。

这个审判者,曾经是我们的父母、老师、长辈,甚至是身边的朋友,他们通过言语、行为对我们进行评判。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审判者”逐渐内化,成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

即使那些人已经不在了,或是已经对我们失去了影响力,但我们自己却接过了他们的“职责”,不断地在心中重演着这场“审判”。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没有人责怪我们,我们依然会感到深深的羞愧和内疚,仿佛自己真的做错了什么。

我们在心中建筑了一座无形的法庭,而自己却成了被告,接受无休止的审判。

于是,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陷入自我攻击的漩涡,不断地指责自己为什么总是这么不小心,为什么总是做不好,为什么总是让别人失望。

我们把自己困在了这个情绪的死结里,无法解脱。


创伤的监牢,只有一个狱警

我们被困在了监牢里,给自己判了无期徒刑。

好像这个监牢坚不可摧,没有任何出路。

我们把它视为常态,深藏在潜意识中,难受而不自知。

实际上,一旦我们通过向内觉察、觉知后就会发现:这个监牢根本没有门,唯一的狱警就是我们自己。

要跳出“监牢”,首先要学会区分“现在的情绪”和“过去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在对当前的事件做出反应,但实际上,我们的反应更多是受过去的经历所影响。

例如,在一个看似简单的日常场景中,伴侣的一句无心之言,可能会让我们瞬间感到愤怒、委屈,甚至崩溃。

此时,我们的情绪往往不是对当前事件的合理反应,而是过去未被处理的情感在作祟。

当我们能觉察到这些情绪其实是“过去的情绪”时,我们就能更好地与当下的情境区分开来,不再用过去的伤痛去影响现在的生活。

此时,我们可以提醒自己:“这只是过去的情绪,现在的我有能力去应对眼前的状况。”

通过这种内心的对话,我们能够将过去与现在分离,避免不必要的情绪反应。

接下来,我们需要找到那个“严苛的他人”,到底是谁?

这些年里,是谁在我们心中成为那个无形的审判者?

是谁让我们在无意间听到一些平淡无奇的话时,瞬间心跳加速、汗流浃背,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被责备、被批评的时刻?

找到这个“严苛的他人”,我们便可以开始意识到,过去的这些标准和评判,或许早已不再适用于现在的我们。

我们不再需要通过迎合这些标准来获得认可,也不再需要通过不断地自我批评来取悦那个无形的审判者。

当我们能够明确地将这些情绪和评判与具体的过去联系起来,我们就能够逐步脱离它们的控制。

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与过去那个脆弱的、受伤的自己对话。

那个曾经被伤害的小孩、被忽视的少年、被打击的年轻人,仍然在我们心中等待着被看到、被理解。

我们需要花时间去倾听内心深处的那个声音,去理解那个受伤的自己为什么会那么害怕,为什么会对某些事情如此敏感。

这种对话可以通过冥想、自我书写、心理咨询或者专业的课程练习等方式进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用温柔、理解的态度去面对过去的自己。

我们可以想象自己拥抱那个受伤的自己,告诉她: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现在你不需要再承受这些痛苦了。”

当我们开始“放自己出狱”,才能真正打败内在的“审判者”,才能真正帮助弱小的自己变强大。

链接自己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因为很多时候即便痛苦,那也是在我们的“安全区”里,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老师,一门恰当的课程,带领我们走出痛苦。你可以来试试卢熠翎老师的《3天勇敢做自己体验营》。

*本文由妙黛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kiwi

编辑丨李小豆

翡翠等级划分标准图片价格

阿拉斯加犬舍起名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