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医生会提醒注意休息,限制运动,又说要适当运动,患者可能不太理解,有些人一直休息,长时间坐着或者躺着,不让骨折处承受任何重量。而另一些人不太疼了就进行运动,其实都不对。
骨折轻则要打石膏,重则要用螺钉、针或钢板固定,皮肤上的伤口需要时间愈合,内部软组织也需要修复。通常骨折后至少6周要对骨折处固定和加压(具体时间根据主管医生决定),以便断骨长在一起。骨折后的早期不建议运动,否则可能引起骨折错位,严重的会造成骨不连或愈合畸形,因此休息是康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也不是一动不动,尤其对于像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这些部位的骨折,早期会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轻微的被动活动。
在骨折一个多月后,拍片复查。如果骨痂已经形成,骨折相对稳定,可以开始在不负重的情况下进行适当活动,避免出现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因为当运动时,血液和氧气的流动会增加,血管会随之扩张,增加血液和营养物质,促进骨折部位获得营养。同时运动会刺激肌肉收缩,激活骨细胞的产生,骨细胞可构建新的组织并修补骨折的边缘。一般2~3个月后骨折线模糊,大量骨痂形成达到骨性愈合,可以逐渐的从事一般性的活动。
骨折后的运动不是盲目的,必须符合正确和科学的运动要求及类型,错误的运动会适得其反,以下是几点警告和提示:
不要做错误的运动,首先无论运动方式还是运动量,骨折后的运动一定要按照医生要求的进行,应避免跳跃或跑步等高强度运动,尤其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很可能发生再次骨折。运动要遵循缓慢且可控的原则,避免任何快速和剧烈的动作,例如扭动。运动时还要注意别摔倒。
切勿忍受剧烈疼痛运动,骨折后一开始运动可能会有些疼痛,通常是轻中度可忍受的钝痛,但如果出现剧烈疼痛,应立即停止,并且尽快找医生检查。忍着疼痛运动绝对没有好处,这时候不是考验毅力的时候,这种情况通常意味着某些部位功能不正常或者没有长好,如果勉强坚持运动,情况可能会变得更糟,已经获得的康复进展可能会退步,严重限制日常活动的能力。
不要忽视肿胀,与疼痛类似,肿胀也可能意味着身体出了问题,虽然炎症是身体自我修复的一种方式,但如果出现肿胀还伴有剧烈疼痛,可能该部位正在遭受持续损伤。
运动时注意负重,大部分运动都需要负重,应避免任何会对骨折施加过大压力的动作,因此建议进行低强度运动,根据受伤情况和患者恢复情况,可考虑游泳或水中运动,水会产生阻力,同时也会减轻对身体部位的压力。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