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揭秘吉林市北山公园门前石狮子的神秘起源

02-25

揭秘吉林市北山公园门前石狮子的神秘起源

在前不久发布的北山公园正门一文中,提到了公园门前的一对石狮子。由于这段不长的“次要描写”勾起许多人的回忆,故而引来众多留言,更牵出一段石狮子来源的悬案。本着解惑之心,本人对北山公园石牌坊摆放石狮子的历史进行了一些考证,虽然还未取得最终满意答案,好在有多位前辈提点,绝非没有收获可言,现形成文字分享出来,权且当作引玉之砖。


在中式传统建筑中,作为一种特殊的装饰物,石狮子常被摆放在宫殿、庙祠、衙门、高等级民宅大门口两侧,此外有一些大型坟墓前也摆放石狮子作为镇墓兽。狮子原产于亚洲西部和非洲草原,并非中国本土动物,直到东汉时安息国王向中国献上了第一头狮子,这种大型猫科动物才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由于狮子威武凶猛,人们认为雕刻出的石狮子形象,摆放在门口也当有驱祟辟邪的功力,久而久之,朝堂上下竞相效仿,终让石狮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了一席之地。

从魏晋时期开始,学者们还将狮子与传说中的狻猊兽联系起来,如晋代的郭璞为《穆天子传》和《尔雅·释兽》中出现的狻猊作注解时,就说“狻猊,狮子。亦食虎豹”,“即狮子也,出西域”。再之后,狻猊又被民间传说成“龙生九子的第五子”,活生生的猫科动物狮子,遂成功地在中华大地实现了阶级和物种的神跨越。

尽管石狮子通常只是摆在门边,负责警戒和威慑,但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项目,摆放又断然少不了规矩:如石狮子要一公一母成对摆放,坊间也因此流行过“衙门口的狮子——一对儿”之类的歇后语。一般来说,成对的石狮子为一公一母,公狮在左,按压绣球,象征吞邪招财;母狮在右,抚弄幼狮,象征守正纳福。


石狮子的雕刻形象又有南北之分,以及官民之分,其中摆放在一品官员公署门前的石狮子,发髻凸起为十三个,号称“十三太保”。据地方史志记载,吉林市北山公园门前的石狮子来自原民国吉林省公署,就是这种“十三太保”式样。前不久我特意去公园门前查了一下,很遗憾如今牌坊门下的石狮子发髻无论横、纵排数,甚至每排发髻数量及总数,都不是十三个。莫非是史志记载有误吗?

关于吉林市北山公园门口石狮子的来历,民间传闻是将军衙门的文物。这一点是有明确官方记载的。《吉林市园林志》中就记载:北山脚下,入山路前有一大门牌坊……牌坊前立一对原吉林将军公署门前的石狮,解放后被移置于此。。在吉林市,“将军公署”原指解放前位于尚仪街北端的吉林将军衙门,晚清吉林大火后,这个将军公署因被焚毁而遭废弃(后成为公众运动场,现为北大一区),江畔的吉林将军府被启用为公署衙门。后来新将军署又先后演变为巡抚衙门、吉林省公署,直至如今的吉林市政府。

此外,1916年,在黎元洪代理大总统后,各省镇安左将军改称督军。7月6日,吉林省镇安左将军行署改组为吉林督军公署。这个督军公署东侧紧邻吉林省公署,原本独门独院,伪满后期被拆除,改建为伪吉林警务厅(今市政府2号楼),解放后被扩充进吉林市政府大院。督军与将军仅一字之差,且又都与军队长官有关。查阅解放前老照片,吉林督军公署门前也有一对大石狮子,即在如今松江中路市政府门前,历史上曾有两对石狮子。


从照片上看,尽管两对石狮子都是挺胸而立,但督军公署门前的石狮子昂首,发髻偏多,臀部更饱满圆润。省公署门前的石狮子则更为挺立,秃顶,发髻稀疏。两对狮子为汉白玉雕凿,石狮子身上均有彩色涂绘。就形态而言,如今北山公园大门前的金漆石狮子更像吉林督军公署门前的那对,不过这仅仅是像而已。


除狮子蹲姿和尾部细节差异外,更有知情人介绍:吉林督军府被翻建伪警务厅大楼后,原来的石狮子被继续摆放在楼门前,后来这对石狮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概为王云坤担任市长期间)被移置于市政府主楼(1号楼)门前,直到新世纪(大概为张晓霈担任市长期间),这对汉白玉老石狮子才“光荣退休”,被一对新石狮子替换。但“退休”的石狮子去向,却不得而知。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史料中记载北山公园大门牌坊前摆放的石狮子,应该是原来市公署门前那对彩色石狮子。


三、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影像资料中,北山公园牌坊门下是没有石狮子身影的。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石狮子才被摆放在牌坊门前。向许多老人求证,当年那对石狮子确实是带有彩绘的“花花”狮子。吉铁一中退休教师郭金夫先生甚至提供了一张拍摄于1959年的实景照片,经与解放前照片比对,二者虽有细微差异,但基本可以肯定当时公园牌坊门前的石狮子就应是解放前省公署门前的彩绘石狮子。

有传闻说解放前省公署门前的彩色石狮子是由尚仪街老公署搬来的,原本是汉白玉雕凿的净面狮子,因火灾时狮身局部被熏烧变黑,才被涂上色彩遮蔽。此外,我还听闻俄罗斯圣彼得堡有清光绪年间雕凿的石狮子带有“吉林”字样,有人说是晚清沙俄从吉林将军公署门前掠走的,但是查阅相关文章后研判,那对石狮子应为当时吉林地方赠送给沙俄政府的本地产石狮子。是否与将军公署扯上关系尚待考证,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解放前省公署门前石狮子确实被​移置到北山公园。

然而这对石狮子的命运却极为坎坷。据吉林市文史专家皮福生老师介绍,1966年8月24日是吉林市破四旧的日子,无数小将冲到北山公园,对所见的一切“旧事物”进行无差别摧毁。尽管石狮子十分坚硬,但也未能幸免,网友“东坡”亲眼见到了石狮子被破坏的场面。正是在这场浩劫中,那对彩色石狮子出现了严重破损,后被移到他处(据传已被运到朱雀山,已被简单修复,但彩绘无存)。


到七十年代初,北山牌坊门前一直未再安放石狮子(许多拍摄于当时的照片可以佐证)。后来,破四旧的风声渐歇,一对石狮子再次出现在牌坊门前,郭金夫老师在1974年带领铁二中文艺队学生到北山游玩时,曾在石狮子处拍照留念。

​有传闻说,如今北山公园门前摆放的石狮子并不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安放的那一对:1991年,北山公园大门口一对石狮子,被市内一所单位购得并摆放在门前。后来该单位改制,大楼被售出,那对石狮子至今仍立在某医院楼门口。不过比对郭老师的照片,某医院门口那对石狮子并不是“歪头”狮子,因此1991年交易的那对石狮子,肯定不是七十年代摆放在北山公园牌坊门前的那一对。


我个人认为如今北山公园门前摆放的仍是七十年代搬到山脚的那对石狮子。这对石狮子汉白玉质地,其翘起的尾巴与略低的胸部,以及发髻细节,与民国时期督军公署门前的石狮子有比较明显区别。从式样和雕工看,凿刻年代也应该在解放前。至于这对石狮子最初被摆放在何处,又是如何被搬运到北山石牌坊下,目前尚不得而知。很遗憾这对石狮子在后来由于公园美工错误领会了领导的意图,被擅自涂了金漆,成了现代许多人熟悉的模样。

四、

在吉林市,北山公园本身就是一处特殊的露天博物馆,除各种寺庙、碑刻外,也汇聚了市区运来的许多大型文物,其中既有民国时运来的万寿宫碑记,有解放后运来的东关帝庙大钟。甚至近几十年,北山上仍不断接纳着来自市内的一些大型物件。如玉皇阁正门台阶下的石狮子,如药王庙门前的石狮子,从材质、式样、雕工上看,均属于老式石狮子,与如今流行的宽头阔肩的“京狮子”式样颇为不同。其中玉皇阁门前的石狮子更被传闻大有来头。

在解放前的玉皇阁门前,是没有摆放石狮子的,到了八十年代的照片中,在玉皇阁山门石阶下的两侧,才有了两个不大的小狮子。到了现在,石阶两侧则变成了一对大石狮子。据《吉林市市区文物志》记述,1934年江边修建江堤,原东关关帝庙被拆除,经当时佛教会决定将东关帝庙西迁到致和门外。1950年后该庙改为德胜小学校舍,再后来即演变成今天的市回族小学。当年建庙时,东关帝庙的石狮子被运到新庙安放,直到上世纪末,始终摆放在回族小学门前。据回族小学附近居民讲述,大约在新世纪前后,这对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石狮子被搬到玉皇阁外,立于石阶之下。

另外在北山公园牌坊门南侧,临德胜街的“吉林北山”牌坊前也立有一对大石狮子,但这对石狮子为“京狮子”式样,应不是解放前的旧物。其实近几十年吉林市许多单位的门前都流行摆放石狮子,但新出现的这些石狮子多为天岗镇出产的花岗岩材质,式样也都是“京狮子”式样。


五、

虽然没能找寻到满意答案,但是这个探寻过程是令人愉快的,尤其是多年后,我近距离观看北山牌坊下的金色石狮子时,许多往事瞬间涌上心头。记得小时候曾听过很多与石狮子有关的歇后语,每次在公园门口看到石狮子时,都会忍不住去求证“石狮子的脑袋——动不得”,以及“石狮子的屁股——没门儿”。

轻轻碰触石狮子,金色的漆面已经有些斑驳,在雕刻纹理的细微处,已能看到汉白玉的狮身。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拍纪念照,我本想摆出“李元霸举狮子”的POSS,但是由于自己身形太小,姿势滑稽,最终被家长吆喝着爬上石狮子身上拍照。在拍照之后,由于没能展示小英雄的身姿,心怀遗憾,赖在狮子上,久久不愿离去,因而惹得其他准备拍照的人侧目、斥责。时光飞纵,四十多年后,站在石狮子前面,我对石狮子的兴致未减,只是关注的内容已经发生巨变——希望能有更多的吉林市民关注家乡文物,大家一起努力,搞清这些文物的前世,保护这些文物的今生。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郭金夫先生、傅宝仁先生、王葆林先生、贾大为先生(网名易林学馆)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黄茶的冲泡方法

橄榄核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