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北京料器:传统工艺的魅力

06-16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北京料器:传统工艺的魅力


2007年6月,北京料器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北京料器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料器

“料器”一词最早出自明代北京的手工艺者中,是对玻璃的特有称谓,后来扩散流传至今,在中国历史之中,“料器”是由宫廷垄断的,在当时属于珍贵的玉器类。

料器加工

料器以石英粉、纯碱、氧化铝等为主要原料,辅以不同的着色剂、助溶剂等,经过高温熔化制成五光十色的料棍,造型时需快速的用镊子、剪子等工具雕绕,因此料器一般都是即兴之作。

料器

但北京料器目前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一是传承人很少,二是用于制作料器的料棍产量不足,尤其是特殊颜色的料棍更是不易获得。

琉璃

很多人至今还分不清玻璃制品和琉璃制品的区别,以为琉璃制品都属于玻璃这一类别,殊不知,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琉璃制品,其晶莹剔透,色泽艳丽,造型巧妙,极具观赏性。

勾践剑

在1965年湖北江陵县望山一号墓出土的公元前400多年的越王勾践剑,在其剑格正面镶嵌的就是蓝色琉璃珠。

到春秋战国晚期,琉璃的制作有了很大的提高,在1975年湖南湘乡市牛形山一号墓出土的楚国蜻蜓眼琉璃珠,经过化学成分分析,这一时期已开始使用氧化铅和氧化钡做助溶剂,这也是中国古代琉璃的显著特征,也是在世界其它地方从未出现的。

琉璃虽然也是以玻璃为材料制成的手工艺品,但其所用的“料”,还是与制造玻璃材质的石英砂,硼砂,重晶石等大不相同,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经验技术。

琉璃在战国时被称为“璆qiu琳”,出自《魏书·西域传》:“多璆琳、琅玕、神龟、白马朱鬣、明珠、夜光璧”。在汉代时则被称为“流离”,东汉班固的《汉书·西域传》中有:“珊瑚、虎魄、壁流离”。在西晋以后才把“流离”改写成“琉璃”。

但宋代以后“琉璃”一词被玻璃所取代,因为在制作工艺中,低温彩釉的砖瓦也被称为琉璃,而烧制时间更长的琉璃才会变为晶莹剔透的玻璃。这是因工艺的不同把“琉璃”和玻璃区分开来。

到了明朝时又出现一个新名词“颇黎”,在明金石家顾起元所著《说略》中有:“玻璃,一作颇黎,一作玻璃”。正是这个“颇黎”的出现,才有了料器一说,因为“颇黎”与“破离”谐音,听起来不吉利,所以用“料”来代替。

琉璃、玻璃和料器的区别

世界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为古埃及人,玻璃的出现与使用在人类生活里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从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到古埃及的遗迹里,都曾有小玻璃珠的出现。

从广义来讲三者的成分都是二氧化硅,琉璃和料器都从属于玻璃,但从历史意义来讲,它们在生产年代、工艺特点和成品的形式上却又各不相同。

玻璃葡萄

1.玻璃:在中国古代通常指从西方流传来的玻璃器具,玻璃的加工方法主要是吹制和压制,如北京著名的“葡萄常”——玻璃葡萄,就是先用吹制法吹出葡萄体,再着色、挂霜而成,其葡萄壁非常薄,而我们熟悉的玻璃窗和玻璃碗、杯等,都是用压制法及现代的浇铸法制成。

吹制法

玻璃与料器比较容易混淆,在文献记载和专家分析中,二者基本是同一种物质,但它们的区别是玻璃多是透明的,而料器多是不透明或半透明的。

2.琉璃:在中国古代制造琉璃主要采用脱腊法,就是在制作过程借鉴了古代青铜脱腊铸造技术,首先将蜂蜡雕刻成需要形状的蜡模,再在蜡模外包裹黏土并预留一个小洞,晾干后焙烧,使蜡模气化挥发,同时黏土则成为陶瓷壳体,壳体内壁留下了蜡模的阴模。这时再将熔化的母液沿小孔注入壳体,待液体凝聚成固体后,再经过多道手工工序精雕细磨而成。

琉璃瓦和琉璃正吻

古代琉璃的表面因陶瓷壳体的关系其表面有一层釉,不透明,需要后期打磨,多用于建筑的构件,如琉璃瓦和琉璃正吻等。

北京料器

3.料器:用石英粉、纯碱和氧化铝等经过高温熔化,用机器拉制成五光十色的料棍(早期的料棍多来自山东博山),再将料棍在灯火上烘烤,使其软化,由人工快速塑造出各种形状的工艺品,料器比玻璃的熔点要低的多,且由于含铅,所以色彩艳丽。

料器简史

最早的北京料器在明代出现,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有写:“凡琉璃石,与中国水精,占城火齐,其类相同……中华人艳之,遂竭人巧以肖之,于是烧瓴甋(di),转锈成黄绿色者,曰琉璃瓦;煎化羊角为盛油与笼烛者,为琉璃碗,合化硝铅写(泻)珠铜线穿合者,为琉璃灯;捏片为琉璃瓶袋”。

料器

清晚期以后是北京料器的发展高峰,清代学者赵翼的《陔余丛考》中有写:“料丝出于滇南,以金齿卫(今保山市)者为胜,用玛瑙、紫石英诸药,捣为屑,煮腐如粉,必市天花菜点之方凝,然后取之为丝,极晶莹可爱”。

料丝灯

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也提到了料丝灯,可见在清代,料器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料器已不是皇家的专属,在大户富有人家也多有使用。

料器

北京料器的发展还尤其离不开皇家的大力扶持,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专门设立了玻璃厂,隶属养心殿造办处,造出的料器被称为“宫料”或“御琉璃”。

至雍正年间,圆明园六所又建立了新的琉璃厂,因北京夏天炎热,工匠无法开工,故有“八月开窑,五月止窑”之说。

这时期的料器已正式代替宝石,被用于官员所带的帽顶,

三品官帽

三品官以蓝色明玻璃(料)替代蓝宝石;

四品官帽

四品官以蓝色涅玻璃(料)替代青金石;

五品官帽

五品官以白色明玻璃(料)替代水晶;

六品官帽

六品官以白色涅玻璃(料)替代砗磲;

朝珠

再后来用东珠(珍珠)、珊瑚、翡翠、琥珀和蜜蜡等制作的朝珠也可以用玻璃(料)替代了。

玻璃厂所用的原料大多来自山东博山,然后在玻璃厂烧成玻璃料。据英国人布歇尔说,清末有似白玉之货品及玻璃瓦片等物,多为北京商人所买,号曰“京料”,但实为山东博山所制。

这种用博山玻璃料加工料器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伯达在《清代玻璃概述》中写道:“北京琉璃俗称料器,这是山东玻璃料制品的省略语,也是博山大炉匠的行话,被商行所接受并加以应用,传至北京后沿用至今,成为北京传统玻璃的同义词”。

民间料器

清光绪年间,民间料器生产作坊已经颇具规模,“前店后厂”的料器手工作坊较为多见,北京的花市大街成为了北京料器生产的聚集地,此时的料器商铺分门分派、相互竞争,生产异常兴盛。

未找到原图

民国四年(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召开,由龙鸿茂制作的料器作品入选参赛,受到各国商人的青睐,之后,北京料器的海外订单开始增多。

鼻烟壶料器

由于国际市场的需求,北京料器发展迅速,除了花市大街外,崇文门外四条胡同,铁轱辘把大街外都聚集着大量的料器生产者,并出现了以生产料棍为主的四义公号化料作坊,结束了从山东博山以及国外购买料棍的历史。

清鼻烟壶料器


北京料器发展到此时,已经成为一个独立行业,完全脱离了玻璃和琉璃的制作工艺,完成了“火中雕塑”的蜕变,形成了独特的生产体系。

新中国的北京料器

1949年后,料器行业的生产者主要聚集在北京城南崇文门外花市大街一带,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到1954年政府将这些分散的个体户组织成行业生产组,成立料器供销合作社。

1960年北京市二轻局将北京料器生产合作社与北京串珠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了北京料器制品厂,由于技术力量集中,产品创新层出不穷,料器行业呈现出了勃勃生机。

但是到了90年代末,北京料器工艺品的内外销市场极度萎缩,到1995年底,北京料器制品厂已全面亏损,三年后与其它单位合并为北京工美旅游中心,但令人痛心的是料器的生产和销售还是不见起色。

北京料器面临失传

如今北京料器的传承者已非常稀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北京料器制品厂的解体,没有了生产规模,也没有了技术支持,好“料”的获得也是难上加难。还有个体料器作坊的经营,还受到采购,研发,销售,财力等多方面的制约,因此多种原因的同时出现更加阻碍了北京料器的良性发展。

结语

北京料器的传承,经历了从宫廷到民间、从兴盛到衰落的艰辛历程,这种如玉般圆润,晶莹剔透,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不该从此消失不见,但是只靠手工艺者的自救还远远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参与进来,只有多方共同努力,一起解决难题,被工艺美术行业评为“料器之花”的北京料器才会再次绽放,向世人展示绚丽的光彩。

弘一法师书法

青花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