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石雕之乡:儿时的回忆

02-09

石雕之乡:儿时的回忆

我的家乡,最值得我回忆的是与它有关的石事。家乡的名字叫石板溪,是座落在川西南的一个小镇,大概是因为全镇是一条“<”型全部用石板铺就而成的街,拉直约有2.5公里而得名的吧!这要用多少石板、石条(修街沿),花多少工呀!儿时,我是怎么也想不通的。石板光光生生,人们走在上面,很是舒适,特别是一场暴雨后,本就不多的泥沙随水经石板缝流入下面(也是用石板砌成的阴沟,由于阴沟走向渐趋低下,直至某处街后溪沟处流出,因此,是不会积沉泥沙堵沟的。

现在看来,也是很科学的,我们的先辈呀!我甚佩服)。待天一放晴,整个街面石板或洁白,或清幽干净,人走或玩耍于上面,那种愜意劲儿,简直就不摆了(不摆,没法形容的意思),这时正是我们这些儿童在那上面踢石子、斗鸡,或站在不很平的石板上使劲摇动使其发出“咚咚咚”的声响而忘记回家吃饭的最愉快的时间。

其实,家乡名叫石板溪,不只是因这石板街的缘故。我记得整个镇虽处小溪沟两边的半山腰,由一座也是铺满石板的庙式建筑“观音桥”跨沟贯通。小时候,我经常和小伙伴去溪沟的河床上捉鱼捞虾、戏水玩耍,总能看到从溪水出口处的岷江逆溪沟而上直至观音桥上面约百米的“桃咡石”,直线距离约一公里长,像是一个整块的大石板,仿佛沟两边的街,也就是整个镇,就座落在这石板上。

而街背下的沟两边,可见着的有半个篮球场般大小的石包就有好多个,一些大胆的街坊还搭梯或径直爬上去种上了甘蔗、蔬菜什么的。那时,我就十分担心。外祖母不是说,我们人类是住在很大很大的石板上,而石板是由一种叫鳌鱼的很大很大的动物驮着的,它一眨眼,地就要翻身,就是地震。我们这石板溪镇,不也是在大石板上,鳌鱼一眨眼,会不会也发生地震呢?

家乡的因石而名,还和众多与石相关的名和事有关。记得就在我们镇的附近,与石有关的名就有好多,诸如石码坝、石桥坝、石火盆等等,那可是名符其实的。以两坝为例,它们分别位于岷江河两岸,枯水季节,那可都是一片白茫茫,一眼望不到边的卵石地。那时,人们还不知道奇石这回事。我和玩伴们经常步行几里去两坝玩,却是为搬开卵石,捉下面的打屁虫,文火炕干后吃,可香了。

家乡有句俗语,有钱人吃龟胶、鹿茸,无钱人吃打屁虫,据说打屁虫是高热物,吃了极补身,小娃明吃了不流尿。至今,一想到那味,我还直流口水。打记事起我就没流过尿,是不是也与吃了那虫有关?看来卵石中不止出奇石,连而带之,还牵出了我们这地方的一种季节性土特产——打屁虫。

家乡有关石的传说故事就更多了。就在家乡北面入镇口处的岷江边,有一石,名曰乌龟石,半个篮球场大小,因临水、形似岛龟而得名。相传,很多年以来,那里打烂过不少载着金银铜钱的船,每到月圆时,凡有良心而又孝顺的人经过那里就会看见河里的那些财宝,很神秘,很诱人。于是,有次月圆的晚上,我们几个小伙伴便壮着胆子,借着凉凉的银光风色,去看了下,确实见着“乌龟石”下那岷江河水波光粼粼的,但说不清是金银发出的闪光,还是水波月光,但大家在冷光肃穆中感到,做有良心孝顺的人,必有好处。

还有那“石马关”,是从当年“213国道”下车后,渡船过岷江,经石桥坝进镇的最北通道。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名将军兵败被敌追至此处,已半夜时分,欲过河无舟,于是骑坐于一石上仰天叹曰:天丧我矣!谁知话音刚落,忽觉石动了起来,一下跃入江中,眨眼功夫已立于对岸,将军未及清醒,石已不见。

天刚见亮,脱险的将军便派人到那寻救命之石,终不见,只在对岸寻着一马样大小且似马形的石,水淋淋的,即认定是救将军之石,遂令人雕刻“石马关”石碑立于此处,以示感谢救命之恩,“石马关”名乃沿袭至今,这一传说也就成了家乡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为去看看这动人故事中神秘不凡的石马,我们几个小朋友走了半天,却只在那儿见着了几个如马般大小的黑灰色石头,很是遗憾了好些阵子。

家乡石板溪与石头相关的事太多了,且一旦听了就永远留在了记忆中,每每一进入到那些故事的思绪,便觉得那么的有意思,那么的韵味不绝,甚至是甜蜜舒畅。我是多想再回到家乡,再去体验体验儿时所听所思所行的那些与石头有关的故事啊!

作者:龚明东

责任编辑:未归

唐三彩图片

颜真卿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