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六安瓜片茶:一位茶农的亲身体验

04-20

六安瓜片茶:一位茶农的亲身体验

每一个离家的人,都会有一份化不开的浓浓乡情,即使外界充满了繁华、即使外面到处是精彩,魂牵梦绕的始终是那远方的家乡;即使早已在异乡根深蒂固、即使早已习惯了异乡风情,最难以忘记的还是那家乡的平凡简单;即使在外风光无限、潇潇洒洒,心底还是渴望那家乡的宁静与安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多半喝茶人总是以喝到家乡的味道为荣。家乡很多在外拼搏的人都会带上家乡的茶叶六安瓜片,乡情,乡愁,是茶叶独有的味道。

家乡六安市金寨县麻埠镇响洪甸村是六安瓜片最核心产地。麻埠镇位于金寨县东北部,地处金寨、霍山、裕安三县区交界处,响洪甸水库中下游。麻埠是一古老集镇。北魏时(386~534)为霍州边城郡,故称边城。北宋时期(960~1127)为全国12茶市之一。麻埠镇以出产茶麻著名,故古称麻步或麻步川。周围山场面广,唐宋至明清,广植茶树,产量渐增,销往京、津、鲁、冀、晋和内蒙等地。明、清两代,设茶卡,有巡检司保护。清末民初,安徽茶厘分南北两局,南局在皖南屯溪,北局即设于麻埠镇,而其他各产茶地区只设局以下的分卡机构。1957年,因建响洪甸水库,流波、麻埠两镇处于淹没区,两镇居民大部分移在此地,由当时移民委员会、县政府和区政府就地规划成立鲜花岭人民公社,1982年改为鲜花岭乡,1985年经批准成立鲜花岭镇,1992年撤区并乡,原齐山乡、鲜花岭镇、响洪甸乡三乡镇合为响洪甸镇,1998年原响洪甸乡及全山村的四个居民组划为响齐办事处。2008年11月,撤响洪甸镇、响齐办事处,并重新命名为麻埠镇。麻埠镇响洪甸村位于金寨、六安、霍山三县交界处,是中国十大名茶“六安瓜片”原产地。该村于2010年6月由响洪、齐云、九曲岭三个村合并成立,总面积为39.16平方公里,现有29个村民组,总人口4221人。村内主要收入来源有茶叶、毛竹、油桐和外出务工。响洪甸村旅游资源丰富,“大别山(六安)地质公园红石谷园区”座落在该村(蝙蝠洞就位于风景区内的齐山上),两大省属企业响洪甸水电站、响洪甸蓄能电站也在该村境内。

小时候的记忆里是清晨一家人到茶园里采茶,爸爸妈妈姐姐都在辛勤采茶。到下午3-4点就回来围坐一起“扳片”(将长了四五片叶的枝条掐断采摘下来,回家以后按照叶片老嫩单独分开摘下来,叶片,芽尖和梗都留着,梗一般留着自己家里喝了,我们当地叫“针把子”),调皮的我还让太太(妈妈的爷爷)给我唱歌,不然我就吵闹。那时候制作的片茶叫“精制片”。一方面由于制作费工费时,成本比较高,另外全国销售区域也并不广,所以当时的产量相对较少。到了90年带中期,很多茶农和厂家为了节省成本,以次充好,工艺上也是能省则省,导致瓜片质量大幅下降,市场反馈越来越差。到90年代后期,六安市政府才开始逐步复兴六安瓜片,传统的工艺逐步得到回复。现在“板片”工艺已经基本不用,一方面的原因在于要增加额外的人力,另一方面,直接将分拣环节提前到采摘环节,可以尽量保证每片叶子的嫩度最佳。

小时候一家人就住在叶冲的土房子里(下图就是我家老房子),我们当地一般叫冲就是指连续的山之间的山洼或者山谷(就是两边是山,中间的山洼),一般冲的入口处有小部分平地。叶冲就是我从小玩耍的地方,在这里的小河里捉鱼,在山上采摘野果,和小伙伴到山上采喂猪的野菜,和小伙伴上山砍柴……。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茶在家里却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好的茶叶主要是卖了,家里喝的主要是剩下的老一点叶片、芽头和“针把子”。叶冲里面的山地分给了三个生产队(现在叫居民小组)。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那出去打工的人还非常少,所以当时很多收入来自山上毛竹、柴、油茶籽、桐梓等,大家都喜欢上山前到我家坐坐,虽然在农村,但是中国的“客来敬茶”礼节还是有的,大家在我家喝茶都说:“你家叶冲的茶味道就是好,比我们下面的好喝”。其实我当时只是把这些话听听,我也并不了解为什么。后来了解了一点茶叶知识后,觉得这可能是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山里茶叶香气可能稍好,另外可能是山里水更合适冲泡。

在外工作几年后回到合肥安家,但是父母依然在老家,依然种茶、制茶。回合肥后离家不远可以经常回去看看父母。每次回家都喜欢到老房子、到山上走走,每一次走都有不一样的感觉。每次回家看到父母头上新增的白发、看到父母脸上新增的皱纹、看到父母手上新增的老茧,心里有说不出的愧疚。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新盖的房子,不是过年过节买的东西和给的钱,而是子女的陪伴,真的需要常回家看看。初为人父,我也更加能体会父母的不易。父母多年来一直按照传统的方法制茶,每次我说把茶叶发往哪里的时候,他们最希望的是得到茶客的认可,这是对他们劳动成果的认可。从2014年开始,我陆续在网上发了一些对于家乡、家乡茶叶的文章和信息,也因此认识了一些茶友。去年很感谢一位武汉的茶友到我家,还给了我很多不同的茶叶品尝,我的父母制茶几十年,但外地的名茶从来没有品尝过。而我也只是对家乡的六安瓜片了解点皮毛,对于其他茶叶我也了解甚少。我也希望有机会可以带我的父母到别的产茶区看看,看看别的名茶是怎么制出来的。如果有朋友家里产茶叶的也欢迎和我联系,可以互换茶叶交流。你的,我的,我们与形形色色的家乡茶相识,每一道家乡茶,都有他们的故事、相貌、欢喜、忧伤,生活就是一杯家乡茶,甘苦并重,恰当调制便让悠悠乡情层香迭溢,滋味绵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多半喝茶人总是以喝到家乡的味道为荣。大部分的人,对家乡的味道是恋恋不忘的。沈从文先生居住在北京四十余载,仍不能忘怀家乡茶,他在文章里写道:“……山城那个古丈县茶叶清醇中,别有一种芳馥之气……”

浙江大学茶学院王岳飞教授总结:中国茶叶在全球畅销,最大的卖点有两个,一是长寿,一是和谐。但其实我们国家人均茶叶消费量才两斤多,大多数茶友其实都喝相对固定的茶?在剔除了茶文化的追风消费和保健诉求外,在这众多的缘由背后,不能不说乡情占据了极大的份量。这种乡情的味道就像《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中的美食,吃进嘴里,慰籍在心。2014年一位北京的茶友从我这买了六安瓜片,他喝了以后评价说这就是他要找的家乡的味道,他说一二十年以前六安瓜片很受欢迎,后来因为质量越来越差逐步退出市场,很难买到喝着对味的茶。(这里并不是说明我家茶就有多好,茶为饮品,适口为珍,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茶,你懂得它,它懂得你,所以倍加珍惜。)

2017年新茶大概4月中旬开始采摘了。今年我也买了一套简单的茶具,我也学习下怎么用茶具来冲泡六安瓜片。我想亲自把家里最早产出来的茶给父母敬上一杯,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更重要的是一些无言的教诲。父母虽然不识字,但是用行动教会四个孩子为人处世之道。当你疲惫时,想找到一个温暖,一个歇息的地方,便是家;当你登上异地的旅程,心中思念的那方故土人情,便是乡。乡情,是深深打在脑海的烙印,是挥之不去、一遍遍重复的、难以割舍的思念,无论光阴几时,从来都不曾改变。

茶飘散出淡淡的茶香,悠远清新,正如那记忆中家简单而温馨的味道。远在他乡,捧一盏乡情,静静回味、静静享受,家在远方,但一缕乡情尽在茶中!你是否也很久没有喝到家乡的茶了?

从小习惯茶叶味道的我,遇到很多茶友提出的一些问题,我也想从一个茶农的角度来回答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当然我个人并不是从事茶叶销售工作,对茶叶知识是个门外汉,我只能作为一个当地人来说说我的个人观点,不妥的地方请各位朋友可以指正。

首先很多茶友最关心的是自己喝的是不是核心产地的,是不是蝙蝠洞附近的。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任何茶叶的核心中的核心就那么大,而且一年就产那么多,比如绿茶里面的龙井、太平猴魁,真宗核心的那地方能有多少产量呢?所以购买茶叶自己多比较。蝙蝠洞因为六安瓜片而出名,首先这里的茶肯定好,但是这里的茶就是六安瓜片里面最好的也未必,你就是上山从当地茶农问问也可能得到不同答案。(首先声明我不是要攻击任何茶不好,我所有讲的都是客观情况,我已经讲蝙蝠洞茶好)。比如说那周边的茶山的茶就一定比这里的差?这个都未必,而且茶不光是鲜叶,和制作、储存都有很大关系。遇到合适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它懂你,你懂它就可以。喝茶就像找朋友,喝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似乎多年前你们就已经相识,不需要太多的对白,也许就已经是三生三世。4月2日上蝙蝠洞来几张照片,后面有人到我家好歹认识我。由于现在胖了,爬蝙蝠洞有点吃力了,初中高中上去轻松的很。4月2号上去这里的茶还有段时间,没那么早。

除了产地,就是关于茶叶出来的时间。每年清明前我们当地茶叶很多都刚发芽,各种网站或者茶城都有宣传有清明前的六安瓜片了,很多当地人看到这些信息都觉得奇怪。说到这里,就必须提一下早茶品种。在江浙茶区将一芽三叶展需有效积温低于60°的品种称为特早生种。许多绿茶产区都有特早生品种,比如乌牛早、早白尖等。江浙皖豫产区的绿茶都有乌牛早茶的身影,当然在这里我想说下并不一定早茶就不好,喝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口味,春茶很多人追求早。我这里说的是客观情况,并不是要说早茶就不好。本地群生种的茶叶不是单一品种,发芽也有早晚,但是最早的和乌牛早比也差远了,也很难做出来明前茶,所以明前的基本多数是早茶品种的茶叶,或者早茶品种绝大部分极少本地茶。而当地品种的基本都是谷雨前可以出来最早的,尤其是山上本来气温相对较低,更不会有特别早的明前茶。而且这个出来早晚很大程度上看当地气候情况。

我这里发几张本地茶以及山上野茶发芽情况和乌牛早茶情况对比下。同样是4月2号拍的,头 两张是当地品种,看看也有发芽的,也有基本看不到芽的。最后一个是早茶品种,可以看看差距还是很大的。至于这些品种的具体的差别,我不是研究茶的,只有茶叶专家和大神可以指点大家,欢迎有懂的分享,我所能说的只是我看到的表面对比。另外我前面说的很清楚,茶看自己喜欢,不存在哪个一定差,关键看自己选择。

还有朋友关心的问题是茶叶的手工制作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不是说有机器制作的就一定不好的,手工的就一定好的,就是全部机器的每年也销售量很大消费者也接受,比手工卖的多的多,能说这些喝茶的朋友喝的茶就一定不好么?这里面就没有很懂、很了解茶的么?我生长在当地,就我知道的情况是,茶刚出来的时候采摘量不大,一般茶农家里头两批茶基本还是全部手工。到后面采摘量大,手工杀青以后基本都要上做条形的机器下,这样出来的茶相对外观好看点,因为后面的叶片相对比较大,只有这一道工序上过机器,其他工序还是全部手工的。我自己家里就是这个情况。这里还有一个简单的问题,前面茶叶相对价格高,可以用全手工来做,茶叶量也不大,到后面采摘量很大,价格便宜,还是全手工大家就可以自己掂量,又要便宜又要好的就自己掂量看。另外大家可以简单想下,一个茶农家里一年一共产多少茶?也没有那么多钱去买大型的机器的,也不愿意花钱去买。当然也有人家里有滚筒杀青机、揉捻机等,如果有这些机器可以说是家里茶叶不愁卖的或者是有经营茶叶的,不然一般茶农家里买那么多机器也不划算,多久能把钱赚回来?

还有关于茶叶价格,很多茶友说为什么茶农卖的也不便宜。道理很简单,比如我要卖茶叶,在家里也可以卖鲜叶、半成品,我现在要做成品,增加工序、增加人工、木炭、发货等各种费用,为什么我一定比市场便宜很多卖?在保证当地正宗茶叶的情况下比零售市场价格便宜是肯定的,但是你想说便宜多少不可能的,再说越是茶农做的量少反而成本高。我随便举个简单例子,六安瓜片最后一道工序是拉老火,比如我做40斤干茶,两篮就可以做好,那我把炭火烧起来很快就熄灭,损耗很大,但是茶庄可以很多茶拉火,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炭火。我们拉老火也是请师傅,中午还要管吃饭的,你拉2篮也要请吃饭的。别人茶庄拉10篮也是吃饭,这个成本能一样么?当然茶农自己家里做的茶肯定比较纯,不像茶庄收茶混合到一起,这个看自己选择,我只是讲客观情况。我自己买东西也想便宜又好,找到自己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关于茶农有没有时间上网聊天的问题,茶农并不是就要天天采茶,家里产茶叶自己制作的就是茶农家里。现在茶农家有孩子可以上网、微信、微博、开网店很正常。当然也有自己家里有茶叶然后自己也经营茶叶的。至于买谁家的茶是自己选择的问题。我个人觉得不管买哪家的茶,可以少买对比。然后每次买过不放心的可以留点样品,到时再需要自己再买可以和样品对比下看,不是一个批次大小口感可能会有点差异的。还是那句话买家双方都有选择的权力。

还有关于我们那边茶叶发展我觉得还有点问题需要关注。

1、不能过度开采茶园,不管是齐山还是周边地方,现在有不少把山开出来种植茶树了,相对来说并不利于水土保护,而且茶叶生长不是要光山,需要树遮阴,但是可能很多茶农喜欢在向阳的山栽上早茶,追逐经济利益可以,但是要科学。

2、山上很多植物被挖,不管是杜鹃花还是兰花,有的山基本都没有了,虽然说茶叶的香气是茶品种本身,但是在有各种花草环境下生长的茶叶更有灵气。

3、需要多一些真正想把当地茶叶做好,想为当地茶农提高收入的人。作为茶商,是茶农和这好的环境提供了好的茶叶,饮水思源,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多多做好当地的茶,有能力时候可以为提高茶农收入做点贡献。

4、作为当地人,在外地的朋友也可以多为家乡宣传宣传,卖不卖茶叶并不重要,大家一起的努力一定能给家乡带来点什么。

戈壁玉

蔡京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