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五亿年生存奇迹:揭秘鹦鹉螺的神秘面纱

11-23

五亿年生存奇迹:揭秘鹦鹉螺的神秘面纱

2021年12月1号,深圳宝安机场海关查获了一起濒危野生动植物走私案件。从嫌疑人的行李里面发现了象牙、鳄鱼皮、西洋参什么的,各个都价值不菲。

但这里面有个东西可大有来头了,那就是鹦鹉螺,这起案件呢同样也是2021年深圳海关首次查获的鹦鹉螺非法入境的案件。

那么这小小的鹦鹉螺里有什么乾坤?能让人们敢去触碰法律的底线?

一个螺价值连城,是章鱼的祖先,还有上亿年历史


今天咱就扒一扒这个号称五亿年“活化石”的鹦鹉螺

首先,提起“螺”,你能想起什么?

反正我是能想到盐焗花螺、炭烤响螺、法式烤蜗牛、还有螺蛳粉里的螺蛳,哪个都是人间美味。不过这些“螺”啊给人的印象就是,他们永远都背着一个笨重的壳,爬得也慢。咱今天说的鹦鹉螺呢,到也是个背着“大房子”的动物,不过你可别被它的外表和名字里的“螺”给骗了,人家在亲缘关系上可跟你想的能做菜的甲壳类动物可不一样。真要认亲戚的话,章鱼、鱿鱼见了它得尊称一声“祖师爷”。

可是有壳的鹦鹉螺和光秃秃的章鱼这种软体动物,咱怎么想也把这两个毫无关系的物种联系不起来啊,那我们就把鹦鹉螺的壳摘了再看呢,鹦鹉螺是不是也有一双大眼睛,还有很多密密麻麻的触手。这些触手也不是数不清,科学家还真就数了数,得出一只雄性鹦鹉螺的触手有60个,而一只雌性鹦鹉螺更夸张,能达到90只呢!怎么样,从这点来看是不是和章鱼有些相似了。

核潜艇鹦鹉螺号的秘密


但要说起鹦鹉螺身上的秘密,可不止跟八爪鱼是亲戚那么简单,在它那小小的壳内可谓是暗藏玄机

有部叫《海底两万里》的科幻小说不知道朋友们读过没,说里面有一艘叫“鹦鹉螺”的潜艇,

后来为了致敬这部科幻小说,在1952年6月14日那天,美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就用了“鹦鹉螺号”来命名。但“鹦鹉螺”绝非仅仅作为一艘潜艇的代号这么简单。

我们都知道,核潜艇其实就是在潜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说起世界上第一艘潜艇,还是由一位来自荷兰的科学家尼利斯·德雷贝尔,在 1620~1624年间制成并且进行试验的。但我要说,作为现代海洋武器的雏形,它的灵感来源竟然是一直小小的鹦鹉螺,你敢信吗?

鹦鹉螺和潜艇有什么关系?咱们先看潜艇,它之所以可以平稳地在海里前行,想往上漂浮或者是往下沉,那就得改变自身重量,舱体重的话就往下走,轻的话就往上漂,潜艇的设计上也是有很多蓄水仓,这些蓄水仓就是用来调节重量的,往蓄水仓中注水,舱体变重,潜艇下沉,如果想让舱体上浮,再就把蓄水仓中的水排出去就行了。

弄清潜艇上沉下浮的原理,再来看鹦鹉螺,咱们把鹦鹉螺得壳横切之后,就能看到这一圈圈跟螺线一样的圆圈,在圆圈内部还有一层层如同隔膜一样的东西,把壳内的空间分割成一个个小方块。其实鹦鹉螺在海洋里运动的奥秘呢,也就在这一个个小方块内,这些小方块就跟潜艇的蓄水池一样,如果鹦鹉螺想往下沉,只需要将海水灌满自己壳内的方块,要再想飘上来的话,把注进壳内的水再排出来就行。是不是和潜艇的原理一模一样?

月亮和潮汐,都在小小的壳内记录


然而关于鹦鹉螺的秘密还不仅仅止步于此,你敢相信这一个个神奇的小方块和天上的月亮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吗?

我们都知道树木有年轮,它能记录这颗树木生长的时间长短、气候变化等重要信息。

大自然中,能记录时间的生物还有很多,比如珊瑚,在1963年,科学家威尔斯通过研究发现,珊瑚每生长出一条纹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每年大约增长360条。

当然,咱们今天故事的主角其实也有这么神奇的“被动技能”

最早通过观察鹦鹉螺化石推算出月球发展史,是来自德国古生物学家卡恩和美国天文学家庞比亚。这一猜想呢,也在1978年的科学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那可是当时世界上一流的科学期刊,科学家们观察到,鹦鹉螺壳中通过隔膜分开的一个个腔室的数量和月球围绕着地球的运动周期有关。通俗点说,鹦鹉螺每生长出来一个腔室的时间,正好是一个月。这个猜想在当时的科学界也算是引起了一些轰动。

现在我们能观察到的鹦鹉螺壳每个腔室有30条纹路,再拿出来不同时代的鹦鹉螺化石对比一下,中生代白垩纪是22条,侏罗纪是18条,古生代石炭纪是15条,奥陶纪是9条,推算得出,4.2亿年前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9天。根据种种数据记录,专家估计,在奥陶纪时,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也就只有现在的43%左右,这意味着现在的月地距离比4.2亿年前远了太多了,现在呢,天文学家通过观察也得出月球每年正以3.8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一切线索和数据,也都为这个猜想提供了佐证。

不久之后,反转来了,这个说法后来被一位名叫彼得·沃德(Peter Ward)的生物学教授给推翻了,这个教授可是研究鹦鹉螺的一位顶尖专家,现在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做相关研究,他做了很多次试验发现,鹦鹉螺的腔室会随着鹦鹉螺的生长而变大,在生长初期,也就需要两个礼拜的时间就能形成一个腔室,随着鹦鹉螺的生长,腔室也慢慢变大,形成腔室的时间也变长,最后长出来的2~3个腔室,每个腔室的形成也得有个小半年。


甚至还有学者提出,鹦鹉螺的纹路变化和宇宙膨胀论有关,不过这个说法后来也被推翻了,影响鹦鹉螺纹路的是潮汐运动。

五次大灭绝的幸存者,越变越小

但是这些信息并没有否认一件事,那就是“鹦鹉螺”是一个在地球生活五亿年的生物。

五亿年,要知道在地球上可是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的,这家伙真的就那么幸运?这五次大灭绝都躲过去了?

这我们就得深扒一下鹦鹉螺到底是怎么来的?有化石为证啊,人家早在5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了,不过那时还不是这种卷壳的形态,更多的是像钉子一样的直壳,现在能考查到的最早的鹦鹉螺叫短棒角石,那个时候地球基本上是一片汪洋。

接下来的奥陶纪更有意思了,简直就是鹦鹉螺时代啊,同期的朋友有三叶虫、海百合什么的,但要说真正的海洋霸主,那还得是巨型鹦鹉螺,那个时候的鹦鹉螺可不像现在2厘米那么小,怎么都得有6~10米,最高的甚至能达到11米,相当于两三层楼这么高,这哪是螺啊,分明就是个巨型怪兽,谁见了都得跑,要是掉进它嘴里,小命直接就没了。

好景不长,第一次生物大灭绝来了,直接地球上85%的生物没了踪影。

好在鹦鹉螺成为了15%的一员,躲过一劫,遗憾的是,在这次危机过后,从大高个儿直接就萎缩到了2米左右了,巨型鹦鹉螺时代也算是落幕了。然后到了距今4.1亿~4.4亿年的志留纪之后,他们就开始“卷”起来了,也就是说,咱们现在看到的卷壳的雏形有了。

第二次大灭绝和第三次生物大灭绝之后,地球上98%的海生物种和96%的陆生物种也都消失了,直接给了地球一个暴击。

入了距今2~2.5亿年的三叠纪后,地球上又有70%的物种灭绝了。反而鹦鹉螺这个家伙,越来越“卷”,还挺好命,这几次大灾难都让它躲过去了。虽说属于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两亿年,但人家可是决赛圈的获胜选手,可惜的是,此时鹦鹉螺的种类也越来越少,直到白垩纪,也就是恐龙时代的时候,6500万年前那颗小行星突袭地球,就让鹦鹉螺的好兄弟“菊石”也永远的沉睡在了地球上,从那之后到现在,曾经有3500种的鹦鹉螺就剩6种了,都快濒临灭绝了。

但你要说这个家伙是怎么苟且偷生到现在的,专家分析说可能它的捕食习惯和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这家伙它平常吃啥呢?有时候吃点新鲜的小鱼小虾,或者是一些腐肉什么的,再不济那些虾蟹退下来的壳也能将就一顿,“不挑食”这点足够能让它在灾难来临时填饱肚子。顺着时代的变更,人家还把自己的体型从直壳进化成安全的卷壳,这些都让鹦鹉螺逃过了一劫又一劫。

最近才发现的鹦鹉螺,几千年前就有记载,还是皇室专用

地球五次的物种大灭绝,人们都认为鹦鹉螺已经灭绝了,但万万没想到啊,五亿年之后,它又完好无损的却出现在了人类面前,我专门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历史上还真有记载,古人直接把它看做是传世珍宝!

说早在三国时期,也就是公元977~983年的时候,吴人万震在《南海异物志》中就写到了关于鹦鹉螺的故事2015年6月的时候,咱们的考古学家,也在江苏邳州,一个西晋的高等级家族墓地里,挖出来了宝贝——两件鹦鹉螺杯实物啊!这说明,在古代的时候,鹦鹉螺杯就已经作为精美的艺术品了。到了唐宋之后,鹦鹉螺杯更是被皇家和达官贵人视为珍宝,著名诗人李白、陆游等也都在诗歌中有所提及,这里咱们就不做过多赘述了。

同样在欧洲,有证据显示早在9世纪,教会库藏中就已经记录了鹦鹉螺通过贸易或外交方式到了欧洲,而现存最早的实物证据呢,说是牛津大学万灵学院保存的一件镀银鹦鹉螺杯,上面有着公元1285—1314年法王菲利普·勒贝尔统治时期的珐琅纹章。包括现在大英博物馆收藏的鹦鹉螺杯,也是16~19世纪精美的艺术品,这些都只有欧洲王室才能享用,普通老板姓可是见都见不着。

不过人们对鹦鹉螺的狂热不仅限于欧洲王室时期和中国古代,新航路开辟后,殖民地贸易兴起,更是把鹦鹉螺的捕杀推向了一个高潮。愈发猖狂的将鹦鹉螺做成更加精美的艺术品,从大英博物馆这几件藏品不难看出,海洋一般的花纹也见证了大航海时代的鼎盛。

从“鹦鹉螺”时代的3500种,有75科300属,到现在就只剩下2属6种,逃过了五次生物大灭种,却逃不过人类的魔爪,17世纪的过度捕捞,也给这个只会“倒着走”的生物带来了灭顶之灾,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贪婪地商人总想拿地球留给我们为数不多的“活化石”去做金钱交易,虽然很多国家已经明令禁止捕捞和贩卖鹦鹉螺,同时鹦鹉螺也作为我们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还是抵挡不过历朝历代人们贪婪的心,即便是现在,也有人企图走私来换取利益。

但是话又说来,如果为了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要以牺牲一个物种的生命来作为代价,终有一天也会遭到反噬。地球上和鹦鹉螺一样被人类过度捕杀快要灭绝的生物还有很多,不要让他们永远失去之后再追悔莫及。还是那句话,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荧光鱼进化图

宠物寄养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