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石雕和中国传统绘画一直是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古人在绘画中采用的构图方法,不仅创造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辉煌,也创造了中国寿山石雕刻的美好时代。
寿山石雕起源于唐宋,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寿山石雕的雕刻技术和题材演变与时俱进,使得这种雕刻艺术在时代的洪流中熠熠生辉,其与书画结合的表现形式也让世人赞叹这种“画中画,画中石”的艺术。
在绘画中,画家首先需要处理的是空间布局,“散点透视”是他们最常用的方法。按照画家黄老师的说法,“散点透视”就是由小见大,画家首先要想象自己站在更远的地方看这里的风景,仿佛自己是“君临天下”,看不上世间万物。只有这样,我们面前的风景才能清晰。而且这种画法也适用于展现壮丽场景的石雕作品。
为了在有限的石头上尽可能生动、全面地刻画各种风土人情,雕塑家们往往用这种“散点透视法”构思从上到下的整体布局,合理地安排人、动物、叠山,连细微的云朵都不能错过。这些雕塑家以石为纸,以刀为笔,以纹为墨,在刀与石的碰撞中,挑起最精彩的巨环。
除了散点透视,中国画还有一个重要的技法就是留白。留白是指在书画中刻意留白,使整个作品无论是画面还是构图都很放松,既营造出清高空灵的意境,又给观者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寿山石雕留白美学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不亚于绘画。这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手法。
当一块寿山石较薄或颜色单一时,以留白的形式突出主体,用留白营造宁静祥和的气氛和意境。尤其是在佛教题材的寿山石雕中,留白手法运用最为广泛,大量留白往往是用来表达一种遥远的禅意。
朱光潜老师曾经说过,美是一种有意义的形式。寿山石雕的美在于“有意味的形式”。寿山石雕艺术除了自身独特的工艺风格和成熟的雕刻技法外,在借鉴绘画艺术的构图和技法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石画交融”的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