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姚骏骊笔下的丝路之六:嘉峪关,西域的灵魂》

10-13

《姚骏骊笔下的丝路之六:嘉峪关,西域的灵魂》

文/姚骏骊

在古丝绸之路的漫漫长路上,在河西走廊茫茫的戈壁上,在西域这块幅员辽阔的版图上,我最向往、钟情、鉴赏的还是嘉峪关。

早在1988年,我走出校门、在那年的那个秋天的9月,踏上了新疆乌鲁木齐西去的列车,曾路过嘉峪关,当时就有人发出"过了嘉峪关,眼泪流不干"的慨叹。那时刚20岁的我,头一次出远门,理解这句话也只能停留在祁连山麓这细长长的山体和铁路两岸光秃秃的戈壁。等过了玉门关、阳关、瓜州,进入新疆地界,方理解了唐代诗人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王之焕《凉州词》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句的含义。1989年秋,我在新疆工作其间,也曾写了一首题为《新疆杂感》的诗:"春风亦度玉门关,乍听似觉太新鲜。古来春风太被动,今日杨柳争吐艳"(见我的文集《跋涉者》第6页)。对西域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寄于真情。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我在乌鲁木齐只待了短暂的一年就回来了。回来后,我又写了一首诗:"阳春三月西域会,天山积雪初化水。感彼遇我同族人,今生只恨冒然归"(见我的文集《跋涉者》第7页)。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已过去29年。在这人生最美好的时段,新疆及西域一带一直令我魂牵梦绕。我曾多次打算再去西域走走,但因故总未成行,眷恋那里的不是什么人,而是那充满洪荒、非常西部、广阔无垠的西域风土、风情、风味。于是,在自己后来从事了文字、文学、文化工作后,对那片土地的垂青已成为一种梦想。不曾想,在这个黄金周长假期间,有了机缘。但考虑到长途驾车过于劳顿,我便将嘉峪关定为本次西去的终点,以了却我那久远的一段西域、边塞、丝路人文情怀。

史料表明:《史记》中的“西域”实际是指汉朝统辖领域以外的“西北国”;而以后所说的“张骞通西域”,实指“张骞通西北国”;荀悦的《前汉记》即已说明。正式使用“西域”一词,是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开始,当时“西域都护”管辖的地区即所谓的“西域三十六国”(最早为五十国,后各国之间吞并为三十六国),其具体位置,《汉书·西域传》说:“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侧接汉隔以阳关、玉门,西侧限于葱岭”,即现在的新疆南疆地区。这是汉代所说的“西域”(当时乌孙不属于西域范围内)。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遣董琬等通使“西域”回来后,按董琬的理解,他将“西域”分为“四域”:

一域:“自葱岭以东,流沙以西”;二域:“自葱岭以西、河曲以东”;三域:“者舌以南、月氏以北”;四域:“西海之间,水泽以南”。

(后三域均为现帕米尔高原以西以东)(见《北史·西域传》)。到这时,中亚许多地区才被看作是“西域”的范围。

唐代,“西域”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与董琬的理解一致,范围很大,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中亚、西亚地区均为“西域”;“狭义”并非指汉代西域都护所管辖的现新疆南疆地区,而是指葱岭以西到波斯(今阿拉伯半岛)的这部分中亚地区,“狭义”的“西域”,主要是与唐代的疆域变化分不开的,汉代行政管辖最远到巴尔喀什湖及葱岭一带,而唐代设置的都督府州县最远达波斯。

我这里所说的西域,更为狭义,泛指以中原以西、关中以北、祁连山脉、河西走廊之间一直向西、万里长城以南及玉门关以外的广大地域。而在这广袤的区域里,我觉得嘉峪关最具代表性,也最为壮美。

嘉峪关是万里长城的最西端。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们现在看到的嘉峪关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距今已645年。嘉峪关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嘉峪关不仅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长城沿线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为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

万里长城的东起点山海关我也曾造访过,也写过文字。与嘉峪关相比,山海关的城门楼上写着"天下第一关",嘉峪关的门楼上写着"天下第一雄关"。就这一个"雄"字,足见古人用字之巧、用字之妙、用字之准。

嘉峪关的古城大致分为三重或三道城墙。第一重为外城,为土城,但夯得结实、筑得坚固、修得用心。居高临下,便于瞭望与大规模防守、地利性进攻;第二重为正正规规的四方城池。城门、箭楼、角楼、城墙、城垛、台阶、将军府等一应俱全、功能齐全、建造周全,从青石台阶拾级而上,俯视四周,远眺四野,你就不得不佩服古人匠心之独运,苦心之所在,用心之良苦;第三重城池多为砖筑,城门间已被人踩、马踏、车碾而变得凹凸不平,孤圆形的通道大青石地砖一律地大小,一向地铺设,一股脑延伸。将这里刀戈兵剑、铁马厮杀、守戍边陲的故事一一映衬。最为震撼的还有建筑师的精确计算,所用砖块仅剩一块,简直让世人感叹古人的聪慧令后人望尘莫及。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一项举世闻名的创举,她,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长城是人类有史以来历时最久远,规模最庞大的建筑体系。从先秦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初修长城,到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到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到汉武帝天汉初年(公元前100年)、到明洪武五年至万历二十七年(1372-1599年),先后共有20多个朝代及政权修筑过长城,总长度超过5万里,分布于今天的15个省、市、自治区。

长城宛若一条腾飞的巨龙,东起鸭绿江畔,跨越千岭万壑,横穿苍茫草原,西达大漠戈壁,纵横万里,雄峙千年,为古代中国谱写了惊天动地的壮丽诗篇。中国人被誉为是"龙的传人",而长城正是这条巨龙的形象写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回溯漫漫的历史长河,长城始终捍卫着一个伟大民族的生存、繁荣、发展。

驼铃声声,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打通商贸通道,马蹄阵阵,霍去病马踏匈奴纵横捭阖让之闻风丧胆,悲声哽咽,李陵碑引发司马迁屈受宫刑,义字当先,苏武牧羊流放若干载,唐僧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修正果,民族英雄,林则徐禁烟被贬伊犁等故事都与这里有关。

长城是中国各族人民融合发展的不朽丰碑,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长城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刚毅、勇敢智慧的品质,凝聚着炎黄子孙,不屈不挠、开拓创新的精神。长城历经2000多年的岁月沧桑,至今仍然屹立与中华大地,为人类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的骄傲,世界的奇迹。

长城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关隘、亭障、墩台、城堡等工事以及完备的军事指挥和防御制度成为古代军事科学的典范。所有这一切从嘉峪关便可得到佐证。

在这大漠之上、戈壁之地、边关要塞建立嘉峪关这样一座雄伟、坚固、高大、完整的关隘城池,何不雄哉,岂不伟哉,岂不是西域的魂哉!

(2017年10月6日于甘肃酒泉)

作者简介:

姚骏骊,资深传媒人、知名作家、青年文化学者,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书法协会会员、陕西省楹联学会会员、陕西省新闻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大秦岭父亲山国学文化研究会创始人、中国旗袍协会陕西联合总会副会长及陕西总会文化总监。

自幼爱文学、喜书法、晓国学,已在省级以上报纸、期刊、网媒等发表作品300多万字。现供职于陕西日报传媒集团,任陕西农村报社副总编辑。

2002年,被陕西省文联评为“二十世纪陕西文艺散文百家”,传略被录入《百年陕西文艺经典》。2003年以来,已先后出版《跋涉者》《子夜碎笔》《史事回眸》《老新闻》《有话就说》《吹糠见米》等文集。

墨玉

貔貅手链怎么戴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