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鲁迅《泉志》手稿内页
鲁迅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致力于批判旧思想、旧体制,在国内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对于鲁迅,我们大都关注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之前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也喜欢收藏历史文物,特别是他早年曾在北京广搜古钱一事,更是鲜有人知。2001年,相关工作人员在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中发现了一份鲁迅手写的《泉志》真迹,该手稿主要记录了鲁迅收藏的钱币种类,以及他对这些钱币的初步考证(图1)。这份珍贵的手稿被定为一级文物,并于2012年由西泠印社公开出版,从此,鲁迅搜集、整理、研究古钱的事迹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那么,鲁迅是如何与古钱结缘的呢,他又收藏了哪些古钱品种,怎样开展钱币研究?以下详细道来。
图二:周作人购买古钱的日记
结缘古钱
鲁迅收藏古钱,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彼时的北京,正处于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下,社会环境黑暗。1912年5月,鲁迅受蔡元培邀请,北上至教育部任职。他在上班的第一天便在日记中写下“至教育部视事,枯坐终日,极无聊赖”之句(《鲁迅日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以下日记内容均引自该书)。袁世凯统治下的教育部陈朽腐败、官僚气息浓厚,职员们“每天除了签到,几乎无公可办”,有人下棋、聊天,更有甚者竟然唱起戏来。但是,鲁迅却不肯浪费时间,除了集中精力辑校古籍之外,还花费不少时间去专门搜集金石拓本和古砖、古钱(朱正:《鲁迅传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后来袁世凯想要复辟帝制,为了进行舆论控制,公开鼓吹“莫谈国事”、回避政治,京城的大小文官更是受到严密的监视。在这窒息的政治环境中,他们只能千方百计地躲避注意,人人都练就了一套自己的“防身办法”:重的赌博、豢养姬妾,轻的就玩玩字画古董(林贤治:《人间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鲁迅便借此机会常常流连于琉璃厂和西小市之间,搜集古籍、金石拓本与古钱等物。他曾在《呐喊》的自序中谈及当时的心境:“我于是用了种种办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然而看似消极麻痹,实则是在无可奈何又无力抗争的情况下对自己的一种保护,但这也让鲁迅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古钱的收藏与研究中。
鲁迅搜集古钱,还与他在教育部的工作内容有着密切关系。1912年8月,鲁迅在蔡元培的支持下,被任命为教育部佥事和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后改任第二科科长),主管工作就包括关于恢复京师图书馆和筹建历史博物馆、搜集和调查古物等事项(鲁迅年谱编写组:《鲁迅年谱》,安徽人民出版社,1979年)。鲁迅对历史博物馆的筹建极为关心,他认为博物馆应该具有大量的、丰富的藏品,古钱能够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历史实物。鲁迅收集古钱,不仅是个人兴趣之所在,更是为了筹建国家历史博物馆的需要。他经常在闲暇之余踱步到琉璃厂和西小市寻觅古钱,这两处地方距离鲁迅的办公地点很近,来回非常方便。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作为一位国家公职人员,有着较为可观的收入,据《鲁迅日记》1914年12月28日所记:“上午得本月俸二百八十元”,1916年5月29日又记:“上午收本月奉泉三百元”。这里的“元”当指银元,购买力较高,稳定的收入也为鲁迅长期、频繁地购买古钱提供了经济基础。
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同样非常喜欢收集古钱。当时周作人在绍兴教育会任职,两人经常互通书信,兄弟怡怡、关系融洽。1913年7月,鲁迅从北京回到绍兴探亲,在绍兴待了一个多月,期间他经常和周作人一起逛古董小摊与旧书店。当时,周作人对古钱很有兴趣,并在日记中保留了不少购买古钱的记录(图2),如“七月十八日,上午同乔风至大街购得‘大观通宝’钱一个,甚大,价百八十文”,又如“七月二十日,上午往会,又同乔风至大街一转,得‘天策府宝’钱及大泉五十等三个”(《周作人日记》,大象出版社,1996年)。或许是受到周作人的影响,鲁迅在回到北京之后便开始主动购买古钱,他8月7日回京,8月16日的日记中就出现了第一次购买古钱的记录。此后兄弟二人经常通过互寄邮件的形式交换古钱,如1913年9月8日“下午得二弟信,并来古泉目录二纸”;1913年12月7日“午后寄二弟二包……又小包一,内摩菰(蘑菇)一斤,古泉二十四枚,齐小刀十二,明月泉一”;1914年6月10日“上午寄二弟信,并古泉拓片三枚”。曾有学者统计,鲁迅寄给周作人的古钱总数有83枚之多,可见鲁迅对弟弟的爱护之心,他们收藏的古钱也成为兄弟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品。
图三:鲁迅绍兴会馆故居
收藏古钱
鲁迅经常去琉璃厂和西小市寻买古钱。他当时住在宣武门的山会邑馆(即绍兴会馆),距琉璃厂和西小市都不远(图3)。琉璃厂以各种书肆、文玩店铺荟萃而闻名,其中鲁迅经常光顾的是广文斋和云松阁。广文斋是一家专营古钱的店铺,店主姓刘,人称“古钱刘”,该店信誉极好,曾名噪一时(范节庵:《旧京城广文斋古钱铺》,《中国钱币》,1993年第2期)。正是在这里,鲁迅有了第一次购买古钱的经历,从此开启了钱币世界的大门。云松阁也是鲁迅常去的古玩老字号,他在日记中多次提到:“十月五日,往琉璃厂李竹齐观古泉”“六月六日,往琉璃厂李竹泉家买圆足布一枚”“九月十八日,在李竹庵家买玉大小两枚”,这里的李竹齐、李竹泉、李竹庵,其实都是指云松阁。这家店门的横匾上写着“李竹庵”,是老板祖父的名字,窗上的横匾上写着“云松阁”,才是店名,两边各悬一长匾,文字相同:“云松阁收买古钱。”(马蹄疾:《李竹齐、李竹泉、李竹庵是一个人》,《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5期)此外,在宣武门外的空地上,还有各种贩卖古董的小市地摊,这是鲁迅上下班途经的地方,想必是经常光顾。
鲁迅从1913年8月16日第一次“买古泉十八品”,至1919年6月21日“买尖足小币五枚”,前后持续了六年之久。在此期间,鲁迅购买古钱的热情是非常高的,有时候甚至会隔三岔五地去琉璃厂光顾一番。我们可以从他的日记中窥见一二:1915年2月15日,“在摊上买宋、元泉四枚,泉四百五十”;数日之后又“至厂甸,买‘壮泉四十’一枚”,隔天再“游厂甸,买‘大布黄千’二枚,其直半圆”。值得指出的是,鲁迅并不是随意购买古钱,而是刻意搜寻具有历史价值的品种,因而常会出现购买不成空手而归的情况,“1914年7月22日,晴,热,下午往琉璃厂买古泉不成,购《曹集诠释》二册归”。此时正值酷暑,天气最是闷热,他还惦念着往琉璃厂寻访古钱,虽然并未寻得称心之物,但搜集古钱的执着与热情是可以想见的。与之同时,为了获得心仪的古钱,鲁迅还曾嘱托朋友帮忙代为寻找,杨莘士就曾帮助鲁迅找到了六枚珍稀古钱。
经过长期的搜集,鲁迅的藏品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从日记中记载的数量来看,他至少拥有178枚历代古钱,并且涵盖了诸多品类:如先秦货币就收藏有二十种之多,包括各种形制的刀币、布币和圜钱。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钱币品种同样不少,有小泉直一、壮泉四十、大布黄千、直百五铢、太平百金、永通万国等。鲁迅在日记和《泉志》手稿中经常会对各类钱币的品质与存世量进行评点,如端平折三钱,便在日记中给予了“佳”的评价。在北宋靖康通宝,辽代天赞通宝、应历重宝、乾亨元宝等钱币条目下,增加了“希(稀)”或是“真希(珍稀)”等字样的批注,可见鲁迅对于收藏古钱是十分用心的。
图五:战国方足布“贝地”,旧释“贝邱”
钻研古钱
鲁迅在搜集古钱的同时,也热衷于研究古钱,他经常购买钱币学书籍进行研读,悉心学习钱币知识。据鲁迅日记所载,他先后研读了《古今泉略》《古金待问录》《吉金所见录》《四朝钞币图录》《古泉丛话》《古泉精选拓本》六部钱币学著作。《古今泉略》是鲁迅购买的第一部钱币学专著,此书系清代著名钱币学家倪模所著,共分三十四卷,收入历代钱币四千余种,分钱图和文字两部分,是一部集大成式的钱币学专著(图4)。鲁迅将此书作为学习钱币知识的入门书,可谓眼光独到。按照日记所载,鲁迅于1913年8月18日,也就是他第一次购买古钱(8月16日)的隔天就去直隶官书局购得此书,“八月十八日,往琉璃厂广文斋买古泉二十一品,银二元六角,又赴直隶官书局买《古今泉略》一部十六册,十二元”。十二块银元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且“又赴”一词也说明鲁迅是专门购买此书,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当时想要学习钱币知识的热切心情。
图四:国家图书馆藏清刻本《古今泉略》书影
鲁迅在阅读前人学术著作的同时,并没有一味信从前人,而是时常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众所周知,先秦货币上的文字大都较难释读,以往古代的泉家不是牵强附会,就是看图猜字。自乾嘉之学兴盛以来,这种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古今泉略》便属于当时的代表作品。我们从《泉志》手稿中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先秦货币文字的隶定大多数与《古今泉略》相合,但是有些却不一样,比如倪模在原书中将齐国铸造的三字刀币释读为“齐吉货”,鲁迅却并未采信此说,而是在手稿中将其称为“三字齐刀”,可见其严谨态度。《古今泉略》还收录有一种战国时期流行的方足布“贝邱”(图5),鲁迅同样没有采用倪模的观点,而是认真临摹出了原文,将其列为“待考”之类,可见其审慎的学术态度。
随着对古钱的深入了解,鲁迅的钱币鉴赏能力也日益提高。1915年2月21日,鲁迅“又至厂甸,以铜元二十枚买‘壮泉四十’一枚,係伪造品”。“壮泉四十”系王莽执政时期所铸造,铜质精良,文字精美,是众所周知的古泉珍品。鲁迅能断定此钱为仿造品,凭借的正是自己长期的经验与积累,从此事也可以看出,鲁迅已经拥有了较高的古钱鉴赏水平。
鲁迅在收藏、研究钱币的过程中,还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手稿,这本手稿本无名字。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广平将它捐赠给国家时,国家图书馆尚未成立,于是暂存在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当时大多数没有名字的手稿均根据其内容而暂定一个名字,以便登记。鲁迅这份手稿因记录了唐至明朝的钱币而被命名为《泉志》,并沿用至今。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份珍贵手稿,就是鲁迅曾经热爱收藏古钱、潜心钻研古钱的生动见证。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曾评价这份手稿:“虽然是雪泥鸿爪,但绝不可等闲视之,因为他对以后有志于此的学者作出了一种很有价值的示范,是我国历史钱币研究中的重要成果。”
(作者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国家文物局鉴定专家)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