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高启强钟爱的紫砂壶:时尚守艺人揭秘其魔力

02-09

高启强钟爱的紫砂壶:时尚守艺人揭秘其魔力





范氏紫砂第五代嫡传人范倩雯,并非一开始就以制壶为毕生追求。儿时的她渴望去到“外面的世界”,却最终体会到其他行业的乏味与庸常。于是最终回归故里,从做第一把壶到做五把壶,再到许许多多把,踌躇满志地走上了传承与革新范氏紫砂技艺的道路。泥巴在她手中被赋予灵魂,里面充满积淀百年的精华与通往未来的无尽可能。






在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西望村,坐落着占地80余亩的“中华百年老字号”范家壶庄。22年前,清代紫砂名人范大生(钦仁)的嫡孙范伟群为复兴、传承、保护与弘扬范家先祖遗留下的宜兴紫砂陶传统手工艺,带领范氏紫砂艺人创办了这家壶庄。


范家是宜兴紫砂的名门望族,其中祖辈范大生更具盛名,在国内外连获大奖,享有“千金易得,大生壶难求”的美誉。范氏紫砂的发展绵延百年,然其传承过程并非从无波折,比如,第五代传人范倩雯其实并非一开始就将制壶视为毕生追求。民国时期就享有“千金难求大生壶”之美誉。所创作品连续六次获得国际金奖,是宜兴紫砂界第一个国际金奖获得者,受聘省宜陶、利永陶工传习所任首席技师。


范倩雯生于1991年。在她的儿时记忆里,西望村是一个以紫砂制作为主的“像合作社一样”的地方,父亲起初在紫砂厂的一个“基本上都是阿姨辈”的车间里制陶。每天吃完早饭,小倩雯会跟着父亲来到车间,好奇地东跑跑,西看看,在阿姨身旁一待就是一整天。再大一点,她开始触碰父亲手边的坯泥,有时也会像捏橡皮泥一样,自己做一些小摆件。



“他晚上一般会做得很晚”,范倩雯回忆道,“可能今天做出来一把壶,明天就会有藏家直接收购了。”当年,父亲的手艺在业内数一数二,不仅市场反响较好,也经常在各地举办展览。受人尊重。对于自家的制壶传统,范倩雯的认知是通过不同途径逐渐建立的。父亲的讲述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他告诉小倩雯,在太祖父范大生的时代,种田是村里人的主要工作,“忙时种田,闲时做陶”。


深谙制陶之苦的太祖父范大生(范广善)希望儿子范钦仁能好好读书,出人头地,不要步他的后尘。但小钦仁偏偏迷上了制陶,他躲着父亲,半夜偷偷摸摸地起来做雕塑。一天晚上,范大生撞破了儿子的秘密,举着棍子追着他打。灵活的少年边跑边躲,范大生错手打在他尚未完成的飞鹰雕塑上。一棒子下去,鹰首略低下来,使翱翔的姿态更加灵动。著名雕塑“一棒鹰”诞生了。


对天真的孩童来说,看大人制陶,听大人讲制陶故事,都算得上一种乐趣。可是对经历了花季雨季的年轻人来说,跳出那片习以为常、平平无奇的成长空间,才是最心驰神往的所在。范倩雯亦然。在她的印象中,制陶又脏又累,“没有读书,没有出息,没有正式工作的人,才会去做这个行业”。父亲理解并尊重她的意愿,没有要求她从小学习制陶,也没有干涉她成人后的职业选择。


于是,“想去看看大城市是什么样,去见识一下外面的行业”的范倩雯,考大学时选择了审计专业,以找份稳定工作为目标,离开了家乡。临近毕业,范倩雯进入一家上市公司实习,离当初的目标越来越近。然而,一段时间后她却发现,自己并不是特别适应每天坐班8小时的工作模式,“时间上没那么自由,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对表格和电脑。”


范倩雯决定从枯燥而无聊的工作中抽身。她回到家乡,调动父亲之前隔三岔五传授的技巧,结合自己琢磨出的成果,做了一把仿古紫砂壶。这一回,她第一次觉出了制壶的乐趣。






范倩雯这第一把壶引起了父亲的一位老主顾,也是老朋友的关注。出于对年轻人的肯定和捧场,他当即定做了五把,每把出价1000元。


那一年,范倩雯23岁。小小的成就带给她信心,她又试着做了几次,发现“泥巴是有灵性的”,“有的动作甚至要练好几个月,才能真正掌握里面的诀窍跟关键点,而且有时候并不是人家说了你就一定能够体会到,都是要自己慢慢去感悟的”。


正式投身紫砂事业后,身为家族传人的范倩雯深感责任重大。坚定与迷茫反反复复,她就这样求索了六七百天。2015年,责任感终于不再是她对这门技艺的主要感情,热爱占据了上风,是时候迈向更高的目标了。



“其实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新的阶段带给范倩雯新的困惑,“你知道这个壶应该怎么做,但是在你的手里就是做不出来。”困惑的时候,范倩雯会独自出去走一走,转一转,听听别人的见解,看看别人的作品,找到不同的感觉——这种感觉很难具体描述,“其实有时候就是一瞬间的事情,你忽然就明白原来这样才能做好”。


但“眼高”是件好事,范倩雯觉得,远大的目标能带来更大的收获。2019年,她拿到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职称;第二年,她在一场工艺比赛中斩获一等奖。“那次获奖让我认识了大家,也让大家认识了我。”范倩雯说,“那个比赛含金量比较高,是我们当地政府比较认可的一个比赛。我拿到一等奖之后有很多报道,那段时间也有很多人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了解到我的壶。”


多方面的认可和更大的知名度,让范倩雯感到她回归家族制壶事业的决定是正确的。面对技艺发展的不同阶段,她愈加笃定而坦然:“每个阶段有不一样的问题,这是一个不断升级、进化、演变的过程。”


这两年,范倩雯察觉到市场对范氏紫砂的新需求。她说“:没到市场之前,你自己可能都不一定会那么重视,但是到市场上去之后,有了对比,你就会知道你跟别人的区别在哪里,你应该有自己的风格,才会让人家一看到这个壶就知道是你的作品。”


范倩雯希望能让自己的个人风格稳定下来,“不要再做弧线,除了做家里的一些传承器形,我觉得还要做一些比较新颖的”。至于怎么做,父亲也会提出建议: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但仍需更多操练。这精简之句却是每位紫砂技艺传承人的毕生之课,做出好壶并非一日所成,天赋之下就是日复一日的不断打磨,并无其他捷径。






紫砂是一门对匠人风格要求极高的艺术。就范氏紫砂而言,风格不是一朝形成的,正如范倩雯所言:“首先要在学习紫砂技艺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名家前辈的技艺和特色,在逐步积累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在范倩雯看来,范氏紫砂的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的技法更加精细化了,不会像以前那么老派,细节方面也会跟着需求与时俱进。”


相对而言,制壶是入门门槛比较低的传统技艺。但是,做完一把壶是一回事,真正“做好”却是另一回事,做一把“跟传统类型或普通的壶完全不一样的、有自己的风格”的壶,则是最难的。


范倩雯的制壶风格侧重搭配,整体而言,她目前的作品“还是偏传统一些,不是特别现代化”,“因为我们紫砂壶有一个特点是实用性,可能特别艺术的话就比较适合展览或者收藏,平时自己经常用的话是以实用为主”。



紫砂不仅是范倩雯的事业,也已经是她的一种生活和审美方式。她日常使用的茶具是紫砂,也经常在家具、生活用品乃至路边,捕捉到可用于紫砂的灵感。有一次,范倩雯在安徽省宏村欣赏古建筑,一处老宅门前的石墩子激发了她的制壶灵感,“觉得可以作为一个茶壶的身筒,然后自己去搭配茶壶的身头,后来做出来效果还是可以的”。


行外的朋友常跟范倩雯谈起紫砂,多数时候,大家的关注点在于紫砂壶的器形和泥料,“就是比较外观的一些东西”。如果条件允许,他们也会跟她学做一把壶,简单体验一下。范家壶庄建成之后,西望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范倩雯发现紫砂爱好者的年龄层也越来越年轻。她相信,经过这几年的扶持和推广,紫砂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和喜爱。


范倩雯也在努力成为一个越来越好的紫砂匠人。她说,自己最好的紫砂壶作品永远是下一把,“因为自己的眼光一直在跟着外面的市场,包括一些潮流的东西在进步,这个网络时代也发展得比较快,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审美一直在进步”。所以每一把在完成的当下看起来很完美的壶,或者经过修改而变得完美的壶,“可能你过阵子就觉得它哪里不对了”。范倩雯说:“其实这也代表你一直在学习跟进步“。


图一
图三
图二
图四

制壶工具:拍身桶理身桶的拍子、竹尖刀、圆盘等(图一),
以及工艺流程:打泥片(图二)、压筋线(图三)、壶身保湿(图四)。





一把紫砂壶的制作时长要多久?


紫砂壶通常不是一把一把做的,平时工匠们一般都是一次做三把。坯泥的水分易蒸发,所以无法一直放在手里,为了保持泥巴的黏性,工匠们需要时不时地将手中的壶放在保湿箱里冲一下,避免干燥和开裂。通常打壶的时间会在一天至两天,在此之后还有烧壶、装饰(如刻字)等步骤。第一次烧壶一般需要24小时,之后要进行整口。整完口的烧制有时需要2~4遍,这个过程比较长。所以一般情况下,制作一把壶需要一周。



何为宜兴紫砂?


紫砂壶的起源可以上溯至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数来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不过,紫砂做成壶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明代的时大彬、供春、陈曼生,清代的邵大亨、范大生,当代的顾景舟等。宜兴紫砂是指用原产于宜兴丁蜀镇黄龙山周边特有的紫砂原矿炼制而成的紫砂泥,用传统手工拍坯、围圆和泥片镶接的方法制作而成。




编辑:贺植阳
采访,文:洞照
摄影:王林旺
设计:七水
排版:kamaria
文字来源:《时尚COSMO》2月刊
图片来源:COSMO









七星刀鱼能长多大

加菲猫总是流眼泪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