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专栏丨姜峰:揭秘宰相沙门——沩水泊岸(2)

08-24

专栏丨姜峰:揭秘宰相沙门——沩水泊岸(2)

宰相沙门

——沩水泊岸(2)

文/姜峰

01

到沩山,总想去拜谒一个人。

他不是湖南人,却把自己安眠在大沩山的高山之巅;他是宰相,却在中国佛教文化中地位举足轻重;没有他,也许就没有大沩山密印寺的兴盛;他是诗人,没有他,也许就没有温庭筠、李商隐、张继、皮日休、陆龟蒙等大批唐代大诗人登临沩山;他是书法家,小学教科书上,收录着由他撰写、柳公权手书的《玄秘塔碑》;他也是《白蛇传》中法海和尚的父亲。

这位生于河南济源的唐代名相、被人称为“宰相沙门”的裴休,在大沩山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传说和谜底。

这一年的夏日,怀着虔诚的心,我去拜访这位唐代大相国、沩山密印寺大护法的墓地。

我的向导,沩山中学的刘老师,一位诗人,一位热情的文学爱好者。

羊肠小道,两边荆棘丛生,在茂密的树林中穿行,小路的树上有裴家后人每年清明来时做的标记,这样,才不至于让人迷路。约30分钟的山路,至端山峰顶山脊上,见到了这位唐代相国的墓冢。

比想象的要小很多,很普通,有些陈旧,挂牌有“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碑上书有“唐相国裴休墓”,两旁石柱上刻有墓联“亮节高风乾坤并老,慈怀道气天地长存”。1100多年来,这位权倾朝野的大相国,就寂静的躲在这高山密林里。

这里距宁乡县城约92公里,距密印寺2公里多,大沩的端山之顶,因有裴休之墓地,也被当地人称其为“裴仑上”。

这里站得高、望得远。

前面,起伏如涛的山岭;远处,是一泓碧水的青羊湖。

“日有千人朝贡,夜有万盏明灯。”人们说这是一块宝地。墓前有石刻诗,为南宋状元易袚所作:

万重云捧古人坟,花木争奇紫翆芬。

神气丽天经夜月,山光映水渡秋斐。

田犹荷钎耕罗汉,法有金城赖相公。

掷却金鱼逢佛选,至今完璧颂元勋。

这位大唐宰相逝后,为何未叶落归根回到故乡河南济源?为什么对大沩山情有独钟?

02

可以说,没有裴休,就没有密印寺。

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灵祐禅师受百丈怀海禅师指派,来到大沩山,苦心经营多年,建立了应禅寺。

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唐武宗李炎登基,深恶佛教,关寺院,杀和尚,即为历史上的“会昌法难”。短短六年,全国共损毁寺庙四千六百多所,二十六万多僧尼还俗,没收庙产良田数千万顷。沩山应禅寺也没能躲过这场劫难。灵祐与众僧留发还俗,躲藏民间。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武宗驾崩,唐宣宗继位,解除了对佛教的禁令。

此时,正任湖南观察史的裴休,首先决定恢复沩山的寺院。“会昌法难”后,灵祐隐居于今祖塔乡一带,解禁之后,也不肯出山。一日,裴休前来寻找,山路上碰到一头戴斗笠的农人,经辨识,认出他就是沩山灵祐禅师,就请他出山。可灵祐以自己已经还俗为由,坚决推辞。

这天,裴休假装邀请灵祐到家做客,派人用自己车舆载上他直接上了应禅寺,临近寺前,只见左右弟子两边排列,前来护送车舆,而裴休自己也站在灵祐的徒弟行列,亲自护送灵祐登上了法王座。众意难违,灵祐只好再次披上袈裟,裴休亲手为他剃发,再现僧相。

大中三年(公元849年),裴休奏请唐宣宗御赐寺名“密印禅寺”,自此,大沩才有了“密印寺”。裴休还为密印寺禅堂写下一幅堂联:

雷雨护龙湫,洗钵安禅,昨夜梦伽蓝微笑;

松花迷鹿径,鸣钟入定,何人知节度重来。

裴休又捐资置田三千七百亩,二万七千丘。鼎盛时,密印寺僧侣达三千多人。现在沩山乡的耕地面积也只有六千五百多亩,也就是说,当时沩山一半以上的田土属于密印寺。

03

这位佛门外的护法者,出身于名门望族。

唐贞元七年(公元791年),裴休出生于河南济源。裴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其家族人物之盛,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个从魏晋时代就兴起的名门望族到唐代达到顶峰。裴氏一族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郡守以下不计其数。还多次与皇室联姻,出过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马21人。

裴休是浙东观察使裴肃的次子。裴休32岁那年中进士。此后不久,他的长兄裴俦也中进士。一年以后,他弟弟裴俅又在进士科中得第一名,并经皇帝钦点,中了状元。裴俅中了“状元”后,裴休又参加了制举考试,取得了“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的头名。再后来,裴俦的次子裴延鲁又中了状元。

裴休与佛教的结缘,是从少年时开始的。

唐代佛教兴盛,许多人家世代信佛,家族成员除了诵经礼佛外,还烧香斋戒,裴休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

有一天,一位从古印度来的僧人到裴家送法,送了少年裴休一个写有梵文的古简。

与古简的缘分,如命中注定的预言,伴随他的一生。

在制举科考中获得第一名的当年,刚刚涉入仕途的裴休结识了当时有名的高僧圭峰禅师。

圭峰是天台宗的六祖,又是禅宗菏泽宗的传人,上到皇室成员,下至文人骚客,都常向他请教佛教教义中的一些问题。

裴休拿出梵文的古简,向圭峰禅师请教,圭峰把梵文翻译成汉语,意思是:“大士涉俗,小士居真。欲求佛道,岂离红尘。”

裴休看了心中释然,知道了自己的人生路该怎么走,有志求佛者,只要心中有佛,并不一定要绝弃红尘,于是他打消了抛弃功名的念头,也不再寻求弃官出家之路,而是更加勤奋的修行悟道,在红尘路上,帮助芸芸众生,弘扬佛法。

少年时期从印度僧人手里接过的这片古简,如同给他打开了通往佛学教义殿堂的钥匙。很快,裴休与圭峰建立了亦师亦友、亲如兄弟的情谊,不断书信往来探讨教义,而且在他离开长安到绵州的第一年,还为圭峰写的一些佛教书籍做了序。

圭峰禅师去世时,脸上带着愉悦的表情,七天以后面貌还如生前一般,火化后所留的舍利子光灿圆润。皇帝追封他为定慧禅师,裴休亲自撰文并书写了《圭峰禅师碑铭》。现在,这块石碑被保存在西安碑林。此时,另一位高僧端甫也去世了,裴休又奉命为端甫撰写了《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玄秘塔》碑文,柳公权提笔书写,这就是有名的《玄秘塔碑》,如今被收录在小学课本中。可惜,许多人只知是柳体书法范本,而不知此碑文出自裴休之手。

沩山密印寺。宁萱/摄

04

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裴休被贬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到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离开长沙出任宣州刺史,在长沙任职6个年头,因为他,一大批唐代诗人纷沓而至,来到长沙,来到沩山。

唐代诗人杜牧和裴休同一年考上进士,既是同科进士,也是亲戚,两人关系非同一般。裴休32岁那年 “登进士第”,而杜牧还只有20岁,而且在参加进士考试之前,《阿房宫赋》就已经为杜牧带来了很高的声誉,可以说是少年得志。杜牧又娶了裴休的本家侄女裴氏,所以,杜牧以妻子的辈分排列,称呼裴休为二十叔。

裴休到长沙任职,不久,杜牧来长沙拜见好友兼“二十叔”。

时至寒秋,岳麓山的枫叶红似烈焰,那流光溢彩的丹霞云锦,染红了湘江。

这一天,杜牧坐马车来到岳麓山下,见到如此绚丽多彩的岳麓山景色,忍不住由衷咏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裴休到长沙任职的第二年,大诗人温庭筠也来长沙,裴休设宴款待,与老朋友把酒论诗,温庭筠写下《湘东宴曲》:

湘东夜宴金貂人,楚女含情娇翠嚬。

玉管将吹插钿带,锦囊斜拂双麒麟。

重城漏断孤帆去,唯恐琼签报天曙。

万户沈沈碧树圆,云飞雨散知何处。

欲上香车俱脉脉,清歌响断银屏隔。

堤外红尘蜡炬归,楼前澹月连江白。

裴休又陪温庭筠登沩山游密印寺,绿水青山、古树参天,幽美的环境,温庭筠诗兴大发,写下《游沩山》:

溪树参差绿可攀,寒鸦飞去日含山。

幽怀静境何人别,诗思禅心共竹闲。

裴休的身边聚集了许多这样的文人。他欣赏才子,也乐于提携别人,但对用人,也有自己的原则。温庭筠的恃才傲物和不通人情世故是文人中的典型代表,虽然早有盛名,但一生仕途失意。诗文是多情的艺术,但政治是无情的现实,裴休虽然对他热情有加,但最终没有把他招入自己的麾下予以重用。

送走温庭筠后的第三年春天,又有几位著名诗人来到了美丽的湖南。

风流才子李群玉,湖南澧州(今澧县)人,他才华过人,一手好诗文,一手好书法,而且会吹一手好笙。他对科考和当官都没什么兴趣,喜欢在青山中慢走、在竹丝中神游。他在长沙住了一段日子,裴休陪他把酒临风、登高赏月。他写下了《长沙陪裴大夫登北楼》:

岩嶂随高步,琴尊奉胜游。

金风吹绿簟,湘水入朱楼。

朗抱云开月,高情鹤见秋。

登临多暇日,非为赋消忧。

接着,裴休的同年郑亚带着秘书李商隐来了长沙。

郑亚和裴休私交很好。郑亚是在赴桂林上任的路上被洪水挡在裴休身边的,这一停就是一个月。而给郑亚当“桂管府掌书记”的李商隐,也是杜牧的朋友。这三个人在一起,把酒论诗文,过了一个月的神仙日子,郑亚后来在给裴休的书信中,还一直对这段日子念念不忘。到了长沙的文人,裴休都要带他们上沩山。李商隐到沩山后还与灵佑禅师成了好朋友,交往密切,灵佑圆寂后,李商隐为灵佑墓塔题写了“大圆灵佑禅师”的碑额。

因为裴休和这些诗人,沩山的名气更大。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晚唐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慕名相邀而来,上沩山的第二天,大雪纷飞,两人一同去拜访大师寂上人,可他却外出云游了,于是,皮日休写下了《访寂上人不遇》:

何处寻云暂废禅,客来还寄草堂眠。

桂寒自落翻经案,石冷空消洗鉢泉。

炉里尚飘残玉篆,龛中仍鏁小金仙。

须将二百签回去,得得支公恐隔年。

皮、陆既是好友,诗文也齐名,世称“皮陆”。见皮日休吟出诗作,陆龟蒙也立即吟诗一首《同皮袭美访寂上人》:

月楼风殿静沉沉,披拂霜华访道林。

鸟在寒枝栖影动,人依古堞坐禅深。

明时尚阻青云步,半夜犹追白石吟。

自是海边鸥伴侣,不劳金偈更降心。

接着又和诗一首《和访寂上人不遇》:

芭蕉霜后石栏荒,林下无人闭竹房。

经抄未成抛素几,锡环应撼过寒塘。

蒲团为拂浮埃散,茶器空怀碧饽香。

早晚却还宗炳社,夜深风雪对禅床。

和尚坐的蒲团都有了尘埃,可空着的茶杯里还留有茶香,这样一个寒风大雪的深夜,留着一张空的禅床,它的主人却不知何去了。

05

裴休还把自己的二儿子送到了沩山。

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太子李固得了重病,看尽天下名医均不奏效。一日,有一高僧看了太子病后说道:皇子要远离红尘,可得性命。皇上一听,这不就是说要皇子出家做和尚嘛。皇上没有说话,只是皱起了眉头。

这时已经任户部侍郎的裴休,听到这件事后,心想:我何不将自己儿子代皇子出家呢,既能解皇上之忧,又能使自己儿子解脱尘缘之苦,也了却自身从佛的心愿。

裴休当即禀告皇上,皇上听了后大为感动,于是以重礼相待,将裴休之子送出皇宫。

裴休的二儿子裴文德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皇帝封他为翰林学士,正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可是父亲却推荐他去代皇子出家,真是有苦难言啊!

裴休也知道儿子的心思,于是,亲自送子前往沩山密印寺,走到宁乡万寿山时,听说,皇帝奖赏的圣旨快到了,于是,裴休和儿子就在万寿山的一老百姓家里住下来,等候圣旨。

后人因此在这里建亭作为纪念,名“候旨亭”。亭为歇山式顶,四角出爪,琉璃瓦覆盖,中有接旨台。因年久失修而损毁,现已找不到踪迹。亭虽不存,但候旨亭楹联仍流传甚广,联云:

灵山开觉路,个中人来去了然,喜炉热香温,鸟啼花笑,嘱头陀,户莫扃,恐拘束满院清风明月;

梵宇傍通渠,门外汉奔波苦矣,看主缘孽债,利锁名缰,劝征夫,行且住,试领略此间暮鼓晨钟。

到了沩山密印寺,住持灵祐闻讯大喜,赶忙出来迎接,说道:丞相之子代皇子出家,功德无量,出家敝寺,为山门大壮颜色。

于是,赐裴文德法号“法海”,从此,世间多了一个让后人皆知的“法海和尚”。

裴休不希望儿子少年得志,作了“警策箴”送给儿子:

汝及出家须立志,求师学道非容易。

烧香换水要殷勤,佛殿僧堂勤扫拭。

莫闲游,莫喜戏,出入分明说处去。

三朝五日不归家,妙法何曾闻一句。

敬师兄,训师弟,莫在空门诤闲气。

上恭下敬要谦和,莫轻他人自逞势。

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

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

荣华止在紫罗袍,有道何须黄金贵。

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

礼观音,持势至,别人睡时你休睡。

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

剔明灯,换净水,礼拜如来求智慧。

报答爹娘养育恩,天龙八部生欢喜。

裴休劝诫儿子裴文德:应当珍惜出家的缘分,立志学道。在寺院中烧香换水、扫洒殿堂、修学诵经要勤劳。举止文雅,莫顽皮嬉戏。如果打算出门,应当向寺院执事说明去处。要与人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谦恭礼让,不要因为自己出身名门而骄傲逞强。要常想到衣食来之不易,在佛门中粗茶淡饭、粗布麻衣,随缘随份,不过分贪求饮食衣服的美味与华丽。别人睡了你也不要睡,要晚睡早起,为释迦牟尼佛多点灯,勤换水,多拜如来佛求智慧,这样才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接着裴休还作了两首偈语作为送子出家的赠言,以警示儿子裴文德。偈语之一云:

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

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

看经念佛依师教,苦志明心报四恩。

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间天上犹称尊。

裴休怀着悲伤的心情将儿子送到沩山密印寺出家,他劝诫儿子每天常怀善念,种下善根,切不要身在佛门之中,而心被世俗的财色名利等染污,妨碍了出家的本意。

裴休又亲手种上有三年树龄的银杏树,对儿子说:见树如见父,安心礼佛。

如今,“裴休树”位于密印寺大雄宝殿左下侧坪中,高约24米,枝叶繁茂,千年的风霜雨露,苍老的银杏依然苍劲有力,春天,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秋天,白果累累,满身金黄。

青灯、木鱼、袈裟、古佛的生活并不浪漫,从繁华跌入寂寞,这位享尽荣华的裴文德出家之初,也有经不起寺院苦行生活的时候,但父命难违,只有强忍。他每天在寺院里挑水砍柴,弄得身心疲累,有一天,他大汗淋漓地担着水桶,跨过石块避过巉崖,小心翼翼不让水撒出来,还是差一点跌了一跤。他满腹牢骚自语道:“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此时,灵祐禅师正好听到,微笑随口说道:“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裴文德深以为愧,从此收摄身心,苦劳作役。

后来,法海又远赴江西庐山参佛,又到镇江的泽心寺修禅。但此时建于东晋时期的泽心寺寺庙已倾毁,杂草丛生。46岁的法海跪在残佛前发誓修复山寺。为表决心,他燃指一节。从此,法海身居山洞,开山种田,精研佛理。

这天,法海挖土修庙时意外挖到一批黄金,但他不为金钱所动,而将其上交当时的镇江太守李琦。李琦上奏皇上,皇帝深为感动,下令将黄金赐予法海修复庙宇,并敕名金山寺。从此泽心寺改名金山寺。现金山寺仍有法海洞,据传即修寺时所居的洞。法海凭着其超人的毅力,苦心经营,终于创建了规模宏伟,别具一格的金山寺。法海开江南一大佛教寺院,对佛教做出了很大贡献,被奉为金山寺的“开山裴祖”。

今天,镇江金山寺塔西面下侧仍有一个山洞,称为“法海洞”,又名“裴公洞”,据说就是法海当年的苦修之处。法海圆寂后,弟子们在他坐的石洞里雕了这尊石像供奉他。

不知什么时候,法海在西湖正巧碰到了许仙,又多管闲事,一定要把许仙和白素贞夫妻拆散,致使白娘子水漫金山,最终把白素贞镇压在雷峰塔下。在这流传千年的美好爱情传说里,法海成为了扼杀爱情的“凶手”。当然,这只是后人杜撰的传说而已,可这传说诋毁了真正法海的一世英名。

06

接着几年,裴休在官场也算是顺风顺水。

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二月,裴休充任诸道盐铁转运使。这是一个有实权的职位,他在湖南任职时,就耳闻目睹过雪峰山深处茶马古道的种种盐茶税法弊端,深知混乱的盘剥不利于百姓也不利于朝廷,于是,大力进行漕运及茶税改革,制定了《盐法八事》和《茶法十二条》,既打击私贩盐茶偷税,又严禁乱设卡收税。裴休的新法操作,减少了茶农、商人的纳税,反而增加了朝廷的盐茶税收。由于政绩突出,他又转为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仍领盐铁使之职。这年九月,他奉命代理礼部尚书,并获封河东县开国子。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八月,裴休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仍领盐铁使。

无奈官场险恶,伴君如伴虎。这一年,裴休为大唐千秋万代着想,请求唐宣宗尽早立太子,可是,这并非皇帝的心愿,皇上大怒,罢免了任宰相五年的裴休,把他贬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冬,裴休被起任为检校户部尚书、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十月,转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第二年,又调任凤翔节度使,后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兼江陵尹、御史大夫,又充任荆南节度观察使。

唐懿宗咸通初年(公元860年),裴休再次入朝担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太子少师。

沩山。

07

晚年,裴休携夫人住到了沩山,后来的裴公庵即为当年裴休居住之地。

他来往于长沙、益阳各地,常在白鹿寺、密印寺、芙蓉寺、广法寺,石霜寺等宣讲禅学,著有《传心法要》《宛陵录》等禅学著作,每次追随他到各寺院讲禅的僧人,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

在密印寺内,有一块著名的“油盐石”,它的来历,与裴休的妻子陈夫人有关。

有一天,裴休的妻子陈夫人来到密印寺短住,偶遇了一位老尼姑,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陈夫人邀请老尼姑去自己的房里,促膝谈心,整整聊了一个晚上。

老尼姑见陈夫人面有愁容,唉声叹气,就问她有什么烦心事。

陈夫人说:密印寺僧侣太多,油盐不够众人生活所需啊。

老尼姑说:夫人不用忧心,自己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天,老尼姑带陈夫人去了寺庙之中的一块大石旁。只见老尼姑在石头上画了两个圆圈,又念了几句咒语,石头上突然就出现了碗大的两个洞,油盐从洞中汩汩而出。

老尼姑说:这两个洞中的油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专供密印寺僧众所用,以后请夫人不必再挂心。

陈夫人正想向老尼姑道谢,转身却发现她竟然已经消失无踪,这才醒悟过来,原来老尼姑是观音菩萨化身。

这块“油盐石”也真的如菩萨所说,油盐不断,但是,后来寺中有位厨师,有次偷偷盗取油盐送给自己寺外的情人,“油盐石”的圆孔就闭合了,再也不生产油盐了。

08

唐咸通五年(公元864年),一代名相裴休走完了与佛结缘的一生,享年74岁。

深爱着这一片土地,深爱着这一座青山。他把自己安放在沩山的一脉——端山的山腰上。

头枕青山、长伴密印,袅袅梵音,晨钟暮鼓。也许,这就是这位密印寺护法使者的心满意足和遗愿。

姜峰,本名姜太军,湖南宁乡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当过高校教师,副教授,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现供职于湖南某省直单位。出版有散文集《文旅观澜》。

狗头玉石图片

茶宠头向外还是向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