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齐白石笔下的荷:一花一叶扫凡尘

07-08

齐白石笔下的荷:一花一叶扫凡尘

此时正是荷花的时节。齐白石对荷花情有独钟,在湖南湘潭他老家村子边的水塘内,夏天总是开满了荷花,所以他称荷花为“故园花”。定居北京以后,他在住处用水缸养荷花,也常去北海看荷,聊以解思乡之渴。他画了一辈子荷花,最早学八大山人、李鱓和金农,后来借鉴吴昌硕,创出了红花墨叶的独立风格。荷花可谓是齐白石一生的情感寄托,也是他不断进行艺术创新的见证者。

齐白石《荷花螃蟹》 中国美术馆藏

荷花生日 泼墨酣畅

1921年农历六月七日,齐白石一口气画了四幅荷花,题记云:“辛酉六月六日,江西陈师曾为荷花生日约诸友人,并张各家画荷以庆。师曾知余有所不乐从,竟能舍余。然余不能于荷花无情,亦能招师曾诸子以廿四日再庆。余画荷花四幅。此第一也。”

传统上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清代道光年间苏州文士顾禄《清嘉录》中记:“六月二十四日,又为荷花生日。旧俗,画船箫鼓,竞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据宋代范成大《吴郡志》记载,每年农历六月廿四,苏州百姓倾城而出,画船箫鼓,纷纷集合于苏州葑门外的荷花荡,夏季多雨,姑娘们纷纷拎着绣花鞋赤脚而归。

1921年农历六月六日,齐白石好友陈师曾约在京诸友人画荷,提前庆祝荷花生日,不知为何却没有约上齐白石。齐白石为此有些闷闷不乐,决定于六月二十四日荷花生日当天由自己做东,约请陈师曾等人。齐白石的内心是敏感的。他于1917年到北京谋生,由于学的是八大山人的冷逸画风,不为北京人所喜爱,更由于他木匠出身的卑微起点,在融入京城文化圈子的过程中也不顺利。某些自命科榜的名士不仅看不起他的出身,尤其看不起他的作品,背地里骂他画得粗野,诗也不通,“简直是一无可取,一钱不值。”多年以后,齐白石在《白石老人自述》中仍对此耿耿于怀,“除了陈师曾以外,懂得我画的人,简直是绝无仅有。”陈师曾被齐白石视为知音,但由于他是世家公子出身,未必能时时处处体谅到齐白石那颗容易受伤的心。

在六月廿二日的日记中,齐白石写道:“作画荷,为廿四日作荷花生日,题云:一花一叶扫凡胎,抛杖拈毫画出来。解语荷花应记得,那年生日老萍衰。”“老萍”是齐白石自称。在陈师曾的荷花生日活动安排上,齐白石感到自己受排斥、被冷落,这种情绪不自禁地流露于笔端。

六月廿四日,齐白石践行诺言,牵头主办了一次聚会,到场的有陈师曾、凌植支、姚茫父等人,都是京城画坛的活跃人物。齐白石酣畅泼墨,画荷花多达三十多幅,心情大好。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今日为荷花生日,余画荷花大小三十馀纸,画皆未丑。有最佳者惟枯荷。又有四幅,一当面笑人,一背面笑人,一倒也笑人,一暗里笑人。师曾携去四幅,枯荷、暗里笑人在内。有小横册页最佳,人不能知,师曾求去矣。是日植支出纸一条,属能画者各画几笔荷花以作纪念。姚茫父题诗,余次其韵:衰颓何苦到天涯,十过芦沟两鬓华。画里万荷应笑我,五年不看故园花。”

被陈师曾携去的四幅荷花画作,后来参加了1921年11月23日至30日在北京南池子石达子庙欧美同学会举办的第一回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齐白石有8件作品参加展览,其中荷花相关题材竟占半数。上海《美术》杂志1922年第3卷第2期刊登了一篇《对于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的管见》,作者是当时正在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学习的王子云,他在文章中对齐白石的画作给予颇为翔实而肯定的评述:“齐白石的枯荷一幅,落笔无几,神情毕肖,其残枯处,几形容殆尽,而章法布局,尤觉周到,实有是西洋画所不及的地方……而墨荷红荷两幅,笔法更简而雄,看上去教人生一种惊肃的感想。”

金农 《杂画册》之三 上海博物馆

齐白石 《勾临金冬心风来图》 北京画院藏

博采众长 以古开今

荷花是中国画的重要题材。宋代黄居寀,元代钱选、赵孟頫,明代沈周、徐渭、陈洪绶,清初八大山人、石涛等都画荷。齐白石画荷博采众长,早期主要师法八大山人朱耷和冬心先生金农,也学懊道人李鱓(shàn)、青藤老人徐渭、苦瓜和尚石涛,后来实行“衰年变法”,转而借鉴吴昌硕,最终形成了“红花墨叶”的独特画风。

学金农,齐白石下过苦功夫。北京画院藏有一件齐白石纸本《勾临金冬心风来图》,勾临的对象正是今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金农《杂画册》之三。齐白石将金农画中的荷叶、荷花、亭子、修竹、远景、人物,以及题款“风来四面卧当中”全都勾临下来。齐白石八岁那年,就曾用一张包过东西的薄竹纸,勾影同学家房门上的雷公像。二十岁的时候,他又用半年时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全都勾影出来,订成十六本。这种自幼养成的刻苦认真学习习惯,使齐白石能够最大程度地浸润于前人的笔墨技法、意匠风格,从而对自己的艺术创作形成长期深远的影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有一幅《荷亭清暑》,为齐白石1932年所作,其构图和一片荷塘式的图景与沈阳故宫博物院藏金农《杂画册》中的荷花同出一辙,可见金农画荷对晚年的齐白石仍有影响。

齐白石 《荷亭清暑》

齐白石画荷花取法最多的还是八大山人。湖南博物院藏有一幅《荷叶莲蓬》扇面,上有款识:“辛丑五月客郭武壮祠堂,获观八大山人真本,一时高兴,仿于仙谱世九弟之箑上。兄璜。”这幅1901年的画作,是目前能看到的有关齐白石学习八大山人的最早文字记录。

齐白石画稿中有一件用“八大山人本”的双勾荷花稿,以及1917年所作《花鸟草虫册》中《荷花翠鸟》一开,笔墨简略,都延续了八大山人的风神。这套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花鸟草虫册》除第七开以白描法作水仙,追踪金农的“冷冰残雪态”外,其余七开全仿八大山人画风。

齐白石学古人不是简单模仿,而是为了“以古开今”——在深刻领会、融合前人笔墨趣味、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创造出意蕴丰富的艺术作品。这一精神也贯穿于他学习八大山人的整个过程中。在50岁时所作《荷花翠鸟》上,齐白石题跋:“懊道人画荷花过于草率,八大山人亦画此,过于太真。余能得其中否?自尚未信,世有知者,当不以余言为自夸,耳食者自当窃笑也。”1940年,齐白石在扇面《莲蓬藕》上题跋:“予尝见冬心翁画莲蓬新藕,甚工整。予不愿为。此予之工整者。”在“过于草率”与“过于太真”“甚工整”之间寻求“得其中”,是他所信奉的“作画须在似与不似之间”绘画理念的另一种表达,同时也表明他决不愿简单照搬古人。1917年齐白石作《墨荷水鸟》,款题:“朱雪个(八大山人)、李复堂(李鱓)与余同趣,余之作画欲不似二者,固下笔难矣。此幅将不似人,宝辰先生勿谓傍依朱、李也。”学古人,能学到下笔即似,固然极不容易;要想在此基础上不亦步亦趋于古人,则更难。1934年,七十二岁的齐白石作《墨荷蜻蜓》,款题:“一蓬一叶稍似八大山人。八大山人当其时爱者甚少,白石山人爱者颇多,未免惭愧也。”话似自谦,实则是为终于形成自家面目而自得。

齐白石 《墨荷水鸟》

故园情思 念物及人

齐白石将荷花称作“故园花”,因为荷花在湖南湘潭十分常见。据《白石老人自述》,齐白石在38岁那年,为一个财主画衡山七十二峰,得了三百二十两银子。齐白石拿这笔钱典住了离老家白石铺不远的梅公祠房屋,带着妻子陈春君和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从星斗塘的父母家里搬了出来。“梅公祠离星斗塘,不过五里来地,并不太远。我和春君,常常回到星斗塘去看望祖母和我父亲母亲,他们也常到梅公祠来玩儿。从梅公祠到星斗塘,沿路水塘内,种的都是荷花,到花盛开之时,在塘边行走,一路香风,沁人心胸。我有两句诗说:五里新荷田上路,百梅祠到杏花村。”不光如此,齐白石还自己种过荷花,“我在梅公祠门前的水塘内,也种了不少荷花,夏末秋初,结的莲蓬很多,在塘边用稻草搭盖了一个棚子,嘱咐我两个儿子,轮流看守。”

齐白石画荷花,偶尔题诗,字里行间总离不开对故园的思念之情。他有一首《题画荷》:“闲看北海荷千顷,强说潇湘水更清。岸上小亭终日卧,馀年来听雨风声。”这是他定居北京以后,去北海公园看荷花,思念故乡的“潇湘水”,有所感而作。在1921年所作的《宝缸荷花图》上,齐白石题诗:“星塘老屋旧移家,笔砚安排对竹霞。最是晚凉堪眺处,芦茅荡里好莲花。”当年从星斗塘老屋搬到梅公祠以后,那看不尽的莲花,给齐白石吟诗作画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素材。

齐白石 《荷花鸳鸯图》

思念故园花,自然也会因之念及故园之人。1925年齐白石为友人画《荷塘水榭》,题诗:“儿时戏语总难忘,欲构凉窗坐板塘。难得那人含笑约,隔年消息听荷香。”另有《题画雨后荷花中幅》:“通身折断是情丝,难得初开欲语时。不忘伯枚祠外路(自注:周伯枚祠堂在白石铺莲花山下),雨馀红泪夜垂垂。”这里面大约包含着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少年情愫。

齐白石曾在定居北京以后所作的一幅《荷花》图上题道:“一花一叶扫凡胎,墨海灵光五色开。修到华严清净福,有人三世梦如来。用谭荔仙老人句补空。”齐白石27岁那年,拜胡沁园学画工笔花鸟草虫,又拜陈少蕃学诗文。胡沁园“又介绍了一位谭荔生,叫我跟他学画山水。这位谭先生,单名一个‘溥’字,别号瓮塘居士,是他的朋友。”据说谭溥颇为器重齐白石,曾将山水画的运笔、布局、设色等诸多技法倾囊相授。

铁匠出身的张仲飏,与齐白石同为王闿运门下。其女张紫环嫁白石第三子齐子如,故此二人是儿女亲家。1917年农历五月到九月底,齐白石第二次远游北京,张仲飏亦同在京。九月十七日,齐白石返乡前夕,为张仲飏画了一套册页,其中有一幅《荷花》,题句:“出污泥而不染。余与张五皆足与此花流匹也。”张仲飏排行第五,所以齐白石称其“张五”。宋代大哲学家周敦颐在他那篇著名的《爱莲说》中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赋予荷花。齐白石将这句话信手拈来,并以之自许,他一生喜画荷花的心理机制,遂于此展露无遗。

矶钓竿抛竿技巧视频教程

夏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