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揭秘失踪的传国玉玺,千年国宝究竟流落何处?

03-10

揭秘失踪的传国玉玺,千年国宝究竟流落何处?

说到传国玉玺,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尤其是那句“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更是被称为无人能拒绝的诱惑。


玺就是印,所谓玉玺,就是由玉制作的印章。在秦朝以前,玉玺还比较大众化,老百姓也可以用金玉做印章,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才规定玉玺为皇帝专用。

时至今日,传国玉玺早已不知所踪,数千年的历史层层叠叠,无数的故事遮盖其上,使得传国玉玺的面容越发模糊,我们就来抽丝剥茧,试图还原出它本来的面貌。

秦汉时期:诞生伊始

传国玉玺诞生于秦朝,又被称作秦玺、秦始皇玺,秦始皇命名为传国玺,或许是想让它陪着秦朝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惜的是,秦始皇去世不久,秦朝就分崩离析了。

刘邦入咸阳时,秦王子婴奉上天子玺符投降,传国玺就在其中。其后项羽入关中,主持了分封,刘邦接受汉王封号,因为没有记载,所以我们不清楚刘邦有没有把传国玺上交,不过垓下之战后项羽自刎,刘邦取得了天下,建立汉朝,传国玺变成了他的传家宝,号称汉传国玺。

《汉书·元后传》载:初,汉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

在唐章怀太子李贤给《后汉书》做的注解中,引用了一段东汉初年卫宏的注文,对传国玺有了更详细的介绍。

卫宏曰:其玉出蓝田山,题是李斯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号曰“传国玺”。汉高祖定三秦,子婴献之,高祖即位乃佩之。

按此说法,传国玺的材质是蓝田玉,玺上刻有李斯所写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秦朝文字来看,应该是篆书。本来这个说法合情合理,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材质和文字都有了其他说法。

先说材质。

北魏崔浩《汉纪音义 》云:传国玺,是和氏璧作之。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是一块出自楚国的宝玉,后来流落至赵国,秦昭襄王想用城池来换,却因蔺相如的出现而没有成功,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崔浩生活的时代离秦始皇时期足有六百余年,相当于现在跟明朝初年的差距,在没有文献、考古等证据支撑的情况下,描述一个六百年前的事物几乎等于信口雌黄,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文字问题下文再述,我们回到传国玉玺的传承过程。

西汉末年,孺子婴年幼不能理政,传国玺由太皇太后王政君保管,王莽篡位前,派人去向姑姑索要传国玉玺。

卫宏曰: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后乃出以投地,上螭一角缺。

《汉书·元后传》载:太后闻舜语切,恐莽欲胁之,乃出汉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

两处记载都说王太后把传国玉玺扔在地上,但卫宏明说缺了一角,班固则没说摔坏的事。而盛传的用黄金修补缺口的说法,两人都没提,也没有其他记载支持。

王莽得了传国玺后称帝,建立了新朝,并实行了一系列复古措施,激起天下大乱,各种起义不断。

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传国玺落入绿林军所拥立的更始帝刘玄手中。没两年,刘玄被赤眉军击败,传国玺被送到赤眉军拥立的皇帝刘盆子面前。

27年,汉光武帝刘秀的部队击破赤眉军,刘盆子只能乖乖地将传国玺献上,传国玺开始了东汉时代。

卫宏曰:及莽败时,仍带玺绂,杜吴杀莽,不知取玺,公宾就斩莽首,并取玺。更始将李松送上更始。赤眉至高陵,更始奉玺上赤眉。建武三年,盆子奉以上光武。

三国两晋时期:疑云始现

秦汉时期,传国玺的传承过程还是很明朗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刘家人手里当了传家宝,可随着东汉的日渐衰落,传国玺即将迎来数不清的劫难。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争权,搞得洛阳大乱,张让等人裹挟少帝刘辩仓皇离开,连传国玺都没来得及带。等到皇帝被董卓护送回京,这才发现传国玺不见了。

不久各地官员起兵反董,董卓挟持自己拥立的汉献帝刘协西迁长安。孙坚率部进入洛阳,在城南的一口井中发现了传国玺。

南朝宋裴松之给《三国志》作注解的时候,引用了《吴书》的记载,记录了这一事件。

吴书曰: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

这更佐证了上文提及的传国玉玺有缺口但没有修补一说。

孙坚得玺很快被他的上司袁术得知,袁术拘留孙坚的家眷,以此得到传国玺。袁术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称帝,却很快覆灭,传国玺被徐带到许昌,献给了汉献帝。

山阳公载记曰:袁术将僭号,闻坚得传国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

《后汉书·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载:术死军破,璆得其盗国玺,及还许,上之。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为魏王,开启了汉魏禅代的进程,称帝建国。46年后,禅让大戏再次上演,司马炎从魏元帝手中接过传国玺,建立了西晋,是为晋武帝。

西晋灭吴后,结束了汉末以来的百年乱世,本以为这是乱世的终结,孰料却是更大乱世的开始。晋武帝去世以后,昏庸的晋惠帝在位,手握军权的诸王纷纷对皇位发起冲击,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后,中原虚弱,内迁的胡人掀起叛乱,“五胡乱华”拉开序幕,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代开始了。

率先发难的是匈奴刘渊,他建立了匈奴汉国,其子刘曜攻入洛阳,从晋怀帝手中夺得传国玺。在南方的东晋皇帝因没有传国玺,被称作“白板天子”。

后来刘曜改国号为赵,匈奴汉国又称汉赵或前赵。与此同时羯人石勒建立后赵,发兵攻灭前赵,夺取了传国玺。

《晋书·载记·刘曜》载:迁帝及惠帝羊后、传国六玺于平阳。

《晋书·载记·石勒》载:季龙克上邽,遣主簿赵封送传国玉玺、金玺、太子玉玺各一于勒。

季龙就是石勒的侄子石虎,他在石勒死后夺位称帝,在他死后,后赵陷入宗室夺权的内乱,后赵走上了西晋的老路。

内乱后期,石虎的养孙石闵控制了后赵的国都邺城,拿着传国玺称帝建国,国号魏,并恢复本姓冉,是为冉魏。

在冉魏这里,传国玺陷入了“真假美猴王”的戏码。

冉魏实力弱小,很快被来自辽东的慕容鲜卑打得濒临灭国,不得不遣使向东晋称臣求救。东晋官员戴施带了一百多人前来,要求冉魏献出传国玺,东晋才会出兵,传国玺因此被送往东晋。

东晋孙盛《晋阳秋》载:冉闵大将军蒋干以传国玺付河南太守戴施,施献之,百僚皆贺。玺光照洞徹,上蟠螭文隐起,书曰:昊天之命,皇帝寿昌。

文字问题就此出场,孙盛跟卫宏的记载出现了偏差,除了两人以外,还有应劭记载的“受命于天,既寿且康”。徐广记载的“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四个版本到底孰是孰非?

我们按年代排序,卫宏是东汉初年人,他是最早记录传国玺文字的人,而且在汉光武帝手下做过官,应当见过传国玺的文字。其次是汉末的应劭,他是汉末泰山太守,曹操的父亲曹嵩死在泰山郡,他怕曹操报复自己,就投奔了袁绍,最后死在邺城,从未进过许都,见到传国玺的机会很小。

孙盛是东晋中期人,徐广是东晋末人,两人都当过秘书郎,负责校对书籍,这或许是两人记载的版本只差一字的原因。

综上,按年代和经历看,卫宏的记载最为可信,东晋拿到的传国玺大概率是假的,我们权且将之称为传国玺一号。

戴施走后,邺城被慕容鲜卑攻破,慕容鲜卑的首领慕容儁(jùn)又收到了一个传国玺。这是从冉闵妻子手中得到的,慕容儁因而称帝,建立前燕。这就是传国玺二号。

《晋书·载记·慕容儁》载:先是,蒋干以传国玺送于建邺,儁欲神其事业,言历运在己,乃诈云闵妻得之以献,赐号曰“奉玺君”。

前燕迅速扩张,占领了北方东部,与此同时,氐族苻健占据北方西部,建立前秦,燕、秦、晋并为三强。公元369年,前秦灭前燕,二号就到了前秦天王苻坚的手中。

苻坚在淝水之战被东晋大败,刚被灭掉的各种势力纷纷掀起叛乱,前秦的江山陷入风雨飘摇。

其中羌族姚苌建立了后秦政权,出兵俘获苻坚,要求苻坚交出传国玉玺。苻坚声称已经将玉玺送往东晋,姚苌大怒,虐杀苻坚。

《晋书·载记·苻坚》载:苌求传国玺于坚曰:"苌次膺符历,可以为惠。"坚瞋目叱之曰:"小羌乃敢干逼天子,岂以传国玺授汝羌也,图纬符命,何所依据?五胡次序,无汝羌名。违天不祥,其能久乎!玺已送晋,不可得也。"

苻坚说是怎么说,但东晋方面并没有收到玉玺的记录,当然,按照东晋的记录,他们已经有一号了,二号在他们眼中只是赝品而已,失去踪迹也不值一提。

至此,两个传国玺一假一失踪,传国玺的时代似乎结束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传国玺被秦汉相传数百年,早已被赋予天命的寓意,每个政权都希望得到它来标榜自己是正统,如东晋,未尝不知道一号上面的文字不对,但他们已经忍受了几十年“白板天子”的称呼了,不想再忍了。

由于这个原因,每次传国玺失踪后,过一段时间总会有人献玺,然后一帮人站出来说这是秦玺,实际上这个玺可能漏洞百出。

二号失踪后,一号就成了关注的焦点。403年,桓玄篡位,晋安帝被废,一号从东晋转手到桓楚。

桓玄很快被刘裕击败,余党投奔后秦,后秦正打瞌睡,这些人就送来了枕头,于是高调宣称他们带来了传国玺,圆了自家的玉玺梦。东晋方面坚决否认此事,他们声称传国玺被晋安帝拿了回来。

随着417年刘裕灭后秦,这个争议变得没有意义。

《南史·本纪第一》载:帝先收其彜器、浑仪、 土圭、记里鼓、指南车及秦始皇玉玺送之都城。

420年,刘裕接受禅让,建立刘宋,南朝就此开始。439年,崛起于代地的北魏统一了北方,北朝开始。

南北朝时期:扑朔迷离

北朝一开始是没有传国玺的,直到北魏太武帝灭佛的时候,从邺城的一座佛塔挖出来两个玉玺。

《魏书·帝纪四》载:戊子,邺城毁五层佛图,于泥像中得玉玺二,其文皆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汉传国玺。"

这次“意外发现”颇有意味,虽然玉玺的文字对得上传国玺,但数量却有两个,有一个还刻有“魏所受汉传国玺”,辽人记载说这是曹丕得玺后所刻,但辽国距离三国有八百多年,估计是从魏这个国号猜的,并无实据。

要说这个玉玺是真的,倒也不是没有可能,那就是当年冉闵之妻献出的二号也是假的,真的被埋在佛塔了。但这个可能性实在不好说,上文提出传国玺材质为和氏璧的崔浩就是北魏太武帝的重臣,鉴于此,我还是更倾向于它是假的,可以称之为传国玺三号。

北魏末年,北魏孝武帝不满高欢专权,带着三号跑了,投靠与高欢为敌的关中军阀宇文泰,高欢另立新帝,是为东魏。宇文泰也不是好人,弑杀孝武帝,另立新帝,是为西魏,北魏就此分裂。

东魏被高欢之子取代,建立北齐;西魏被宇文泰之子取代,建立北周。

北周有传国玺三号,北齐却没有,北齐文宣帝心里不是滋味,巧的是,当年后秦的故事再一次上演,一拨人从南方带来了传国玺。

传国玺一号在南朝的传承一开始比较平稳,刘宋末落入萧道成之手,萧道成建立南齐;南齐末落入萧衍之手,萧衍建立南梁;南梁末落入侯景手中,侯景建立侯汉政权。

侯景很快败亡,传国玺不知所踪,但北齐方面称,侯景把传国玺交给了近臣赵思贤,赵思贤交给了郭元建,郭元建带着它投奔北齐。

《北齐书·辛术传》载:获传国玺送邺,文宣以玺告于太庙。此玺即秦所制,方四寸,上纽交盘龙,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景败,侍中赵思贤以玺投景南兖州刺史郭元建,送于术,故术以进焉。

虽然北齐声称这个传国玺是从南朝得来的,但上面的文字跟一号并不相同,可见已经不是戴施带回的那个,暂且称之为传国玺四号。

侯景败亡后,南梁也废了,很快被陈霸先建立的南陈取代。

北周、北齐和南陈并立于世,周、齐都有传国玺,陈国怎么能没有,于是就有了建康城的一个和尚献上传国玺,自称是侯景儿子丢井里的,文字是“皇帝寿昌”,可能是一号。

577年,北周灭北齐。581年,杨坚接受北周禅让,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天下一统,一号、三号、四号都归于隋朝。不知是不是隋文帝看花了眼,在称帝次年就把传国玺改名为受命玺。

《隋书·帝纪一》载:甲子,改传国玺曰受命玺。

隋唐及以后:人手标配

隋末起义蜂起,隋炀帝窝在扬州不可北归,引发士兵哗变,士兵拥护宇文化及为主,弑杀隋炀帝,继而北归,被窦建德击败。窦建德被唐军击败后,其余部向唐高祖李渊献出传国玺。

《新唐书·窦建德传》载:建德妻奉山东地并传国八玺来降。

贞观年间,唐太宗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又刻了一个受命玺,以白玉为螭首,文字是“皇帝景命,有德者昌”。

这些传国玺传至唐末,又多出许多“分身”。

后梁篡唐时获得一个,后唐灭后梁时转入后唐,可后唐庄宗很快又得到两个。

其一是河北的一个和尚献出的,声称是黄巢之乱时唐僖宗遗失,辗转流落河北;其二是灭前蜀所得,声称是唐末权宦田令孜从唐僖宗那里偷出来的,后来带着跑到成都,被前蜀王建所得。这两个传国玺经历实在太过离谱,看看即可。

后唐内乱频发,到了末帝李从珂手上,传国玺不知所踪。随后又声称在洛阳找到了一个传国玺。石敬瑭借契丹兵灭后唐时,李从珂自焚而死,这个传国玺也一块被毁了。

石敬瑭找不到传国玺,干脆自己刻了一个,当作后晋的受命宝。

《旧五代史·后晋·高祖三》:辛酉,制皇帝受命宝,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为文。

后晋被契丹所灭,这个受命宝被辽太宗耶律德光所得,带回了契丹,后面的后汉、后周、北宋前中期都没有传国玺,可能是他们还要脸,所以连假的都没有。

到了宋哲宗时期,咸阳农民段义从地里挖出来一个,官府鉴定后认为是真的,送入汴京。或许有那么一丝丝可能,这是当年苻坚送出去的那个二号,就称之为疑似二号吧。

金国崛起后,先灭了辽国,石敬瑭那块受命宝有了两种下场,一说天祚帝耶律延禧把它扔到河里了,一说被金将完颜宗望所获,献给了金国皇帝。之后金灭北宋,拿到了疑似二号,南宋没有传国玺,自己又刻了一个。

蒙宋灭金时,完颜守绪带着传国玺自焚,不知他毁的是哪个,还是两个都毁了。其后元朝灭南宋,把一大堆从南宋得到的玺都销毁了。


元世祖忽必烈刚去世时,京城竟然有人卖传国玺!御史杨桓为此写下一篇考证文章,证明卖的是疑似二号,是真货,献给了刚继位的元成宗。

这一结论的错漏之处在于没有说清楚疑似二号怎么流落民间的,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专门写了篇《杨桓<传国玺考>之误》来驳斥。

杨恒献上去的这个被元顺帝带到了草原,所以明朝没有传国玺。可能是假货出的实在太多了,明朝对仿造没有半点兴趣,明朝中期有个湖北农民又刨出来一块传国玺,经官府鉴定是假的。

明末时,一个牧民发现了一块玉玺,献给了第四代顺义王卜失兔,其后被林丹汗夺取,后金皇太极击败林丹汗以后,夺得这个玉玺。

这个玉玺上只有四个字,即“制诰之宝”,这说明即使这个玉玺是元顺帝带到草原的,也只是专门用于专门工作的玉玺,而非传国玺。

当然,皇太极并不需要这个玉玺真的是传国玺,只要他手下都说是就行,那就是祥瑞,于是他改国号为大清,正式称帝。

这块玉玺一直传到乾隆帝手中,乾隆帝亲自鉴定后认为不是传国玺,将之毁掉。此后,再无人出来献玺。

白毫银针可以长期储存吗

罗汉鱼一天喂几次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