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饼茶散茶:探索好茶的源头

07-21

饼茶散茶:探索好茶的源头


前言

了解了普洱茶的妙处之后,我开启了寻找好茶之路。曾听人说过,找茶难是每一个爱茶人都无法避免的困难,对此我一向不以为然。当真正开始探寻好茶之后,我才发现这真的有点难……

人物:坤土之木、罗浮山人


正文

开始普洱茶实践之前,我买了一堆书,又在搜索工具的帮助下找到了海量的普洱茶文章。喜滋滋地看了一通,成功地把自己搞晕了:有些知识弄懂了,有的地方更糊涂。因为各种说法众说纷纭,却又各自成理,甚至相互之间南辕北辙。比如以下几个经典观点:

1、普洱生茶属于绿茶。理由:生茶工艺比较接近绿茶,但不能包括熟茶,那熟茶怎么归类?

2、普洱熟茶属于黑茶。理由:熟茶工艺比较接近黑茶,但不能包括生茶,生茶还要另行处理。

3、普洱茶是独立类型。理由:普洱茶与六大茶类都不一样,无法用标准茶类进行界定。难道还真得单独设一个类型?

4、普洱茶是云南特定地区出产的大叶种晒青茶。很多资料说云南这些地区还有中小叶种茶,那这些茶晒青了该叫什么?

古人说得对,果然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幸亏还有一句名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个问题看来需要在实践中探索,那就先把理论学习放放,抓紧找懂行的上实践课。

于是线上线下找了不少茶店,买了不少“名品”,但那种传说中的滋味并未出现,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词:寡淡。这番实践实在让人无语,正在抓狂之际,我接到了一位老友——罗浮山人的电话。这位老友正是带我喝葡萄酒的骨灰级酒客之一,同时也是普洱茶资深茶客一枚。罗浮山人本意是约我论证一个项目,我正好想找他品品茶,于是一拍即合决定见个面。

经典的广东早茶时间,我和手里拎着个袋子的罗浮山人汇合了。落座之后,只见罗浮山人把鼓鼓囊囊的袋子打开,掏出了几个深色牛皮纸袋。当时就纳闷了,怎么看上去都是长条状的纸袋,貌似没有茶饼啊?

几轮茶点下肚,我便有些按捺不住地问罗浮山人:“山人,纸袋里面怎么不是茶饼呢?”

罗浮山人先是一愣,然后微微一笑:“你是不是听到见到的普洱茶,都是茶饼的样子,所以觉得普洱茶就都应该是茶饼啊?”

我愣了一下,然后反问:“难道还有别的样式?其他好像没看到过。之前看过的文章里也都是说一饼或者一片的。”

罗浮山人点头:“呵呵,的确饼茶是大家最常看到的样子,其他样子的普洱茶少一些。不过呢,我提示你一下,你看看红茶、绿茶和岩茶是什么样子多?”

这些茶我见得多,不假思索地说:“没有规定形状,都是散着的。岩茶包装的比较精致,一小包一小包的样子,其他茶是一袋一罐的。”说到这儿,我眼珠一转反应过来了:“难道你这几个牛皮纸袋中的普洱茶也是散开的样子?”

“是的。”罗浮山人微笑点头。

罗浮山人接着解释:“以前云南的道路条件很差,散茶的体积大不好往外面运。为了运输方便就把茶压得紧紧的,就叫紧压茶,这样运起来就方便许多。紧压茶有好几种,比方说有饼茶、沱茶还有茶砖。”

“之所以分成这几种形状,跟叶子的老嫩程度有关系,说到底是跟成型的难度有关系。比较嫩的叶片不需要太大压力就能成型,所以压成有曲面的沱茶;比较粗老的叶子难于成型,需要比较大的外力,就压成最紧密的砖茶;中间级别的茶就压成各方面都比较均匀的饼茶;所以从叶子老嫩的角度说,就叫做‘一沱二饼三砖’,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但是,紧压茶虽然体积变小了好运输,但又会引出一个问题。就是叶片之间空隙太小,空气流通很慢,这样会降低茶叶转化的速度。所以,如果你想早一些喝到转化好的茶,散茶会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尤其现在云南的交通条件已经好很多,运输散茶也没有那么大成本了。”

听到这里,我会心一笑:“山人,你早年以物流为主业,这个问题还真跟你的专业领域有关,难怪解释起来这么专业。”

罗浮山人摇摇头:“倒也不是,还是体验的问题。散茶的转化速度就是会快一些,口感会比同期的饼茶好。不过有个缺点要了解,散茶转化快但茶味也会散得快,要是想喝长期转化的茶,还是要紧压茶才可以。”

此时已吃到八分饱,我便提议:“怎么样,尝尝你的好茶吧?”

罗浮山人欣然同意。点火煮水、取茶称量、温壶温杯、投茶入壶、洗茶出汤……手法非常娴熟,显然经验十分丰富。

上面的程序花了将近十分钟时间,第一泡茶终于到了面前……


后记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形态主要是沱、饼和砖,还有不太常见的散茶。这源于云南特殊的地理条件——山区运输不便,把茶压紧便于运输。根据叶片老嫩程度好不好压制就成了不同形态:比较嫩好压的做成了沱茶;叶片比较粗老的压成了最紧密的茶砖;中间不老不嫩的做了茶饼。因为普洱茶性会随着时间转化这一特殊属性,不同形态在自然环境下转换速度自然不同。

----节选改编自坤土之木:《普洱茶观察笔记》

黄花梨

翡翠和玉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