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哥窑瓷器艺术之金丝铁线深度解析

04-22

哥窑瓷器艺术之金丝铁线深度解析

宋代是我国封建史上持续统治最长的朝代(汉朝统治的422年中建兴帝王莽建立新朝,汉朝发生断代14年),究其原因在于宋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守内虚外,重用士大夫,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先“以文治天下”的国家。而士大夫自古以来就受到道儒文化熏陶,追求返璞归真。因此中厚朴质的自然主义审美也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再加上史上最文艺的皇帝宋徽宗的加持,艺术品也自然会以“天工与清新,疏淡含精匀”为美。而在众多的艺术品中,最能体现这种审美情趣的当属宋代的瓷器了。宫廷御用自不必说,即便是一般的日用品,也散发着宋代瓷器清新脱俗的气韵风姿。而这样的审美准则历经千年经久不衰,艺术价值也一直得到国内外各大收藏家的认可。在此,小易为各位友人深度解读一下宋代五大名窑中独具一格的哥窑艺术,一起领略宋人禅意审美下的造物之美。

何为哥窑:

明朝人陆深在《春风堂随笔》中有言:“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如文所表,章氏兄弟兄弟两人,合称“哥弟窑”。作为哥哥的章生一烧制的瓷器,即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宋代五大民谣之一—哥窑。(弟弟章生二所制之器名“弟窑”,又名“龙泉窑”,)

遗憾的是,哥窑窑址长久以来尚未被发现。这也一直是考古学家、古陶瓷学家和收藏家重视、关注和研究的热门话题。直到2012年11月10日新华社专电才发出公告,随着龙泉黑胎青瓷考古取得的重大成果,最为神秘的中国古代陶瓷名窑之一“哥窑”有了新的定位:国内多位专家论证认为,古代文献中的“哥窑”确定在浙江龙泉。

宋代哥窑造型古朴典雅,釉色莹润,精光内蕴,深沉含蓄,变化万千,尤其是独一无二的“金丝铁线”艺术,使其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是历代收藏家所追捧的对象。

据统计,宋哥窑传世绝品的存世量大约在300件左右。虽然我们无法确定300件的存世量是否可靠,但是当我们走进博物馆能有幸目睹其真容时,或者想要出手企图“捡漏”时,提前深入的了解到宋代哥窑传世佳品的下述特征,益处多多。

关键词1——金丝铁线: 又叫“鳝血”指哥窑瓷器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密而不疏,曲而不直; 如网交织、如冰破裂。(哥窑的开片是自然开裂,因此开片形状各异,常见的有百极碎、鱼子纹、蟹爪纹、网状纹等,若纹路太规整,方正,既有可能是仿品)

黑色粗线为”铁线“,”铁线里的黄线为”金丝“

关键词2——紫口铁足:指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由于施有乳浊性厚釉,器物的口沿处釉层较薄,泛出比黑胎稍浅的灰紫色;器物底足无釉处则呈现胎的铁褐色。

左图为”紫口“,右图为“铁足”

关键词3——釉色不一: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颜色变化丰富。

三件皆为宋代哥窑瓷器,拍卖价格500W+

关键词4——釉厚底糙:哥窑瓷器的釉代表中国传统美学内涵的无光釉,釉层凝厚,釉质深厚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有的甚至厚到与胎相等的程度,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胎质分为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

如图所示,器物上覆盖的釉层很厚,制作釉的矿物颜料研磨时相比汝窑也不足够细腻。

关键词5——手指难拿: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另外,哥窑的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北京故宫博物馆文物受损

关键词6——器形仿古:哥窑瓷器造型以仿古的碗、盘、洗、瓶、炉等为主,造型均有一种端庄的古色古香气息。碗、盘、洗多有菱花形口及葵花形口等式样,此,尚有盒、壶及文房用具等。

关键词7——胎声嘶哑:哥窑的胎敲击起来,没有那种悦耳的金石声,而是近似破碎的“噗噗”声,愈是真品声音愈哑。

关键词8——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文中所说的“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上,有时还会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而这个特征又是历来仿哥器无法做到的,著名的雍乾时期最能乱真的仿哥制品,能做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却无法做到“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宋代古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攒珠聚球无法肉眼直接观测,需借助仪器

结合以上特征加上,统计数据表明的中国存世的300多件宋代哥窑瓷器有多少是宋代传世的绝品,有多少是后代仿造,又是另一回事了。各位在收藏过程中,区分眼前的物件是真正的宋代哥窑瓷器还是哥釉时,得多长些心眼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真正的宋代传世精品的哥窑瓷器:

哥窑葵花洗,高3.5cm,口径12cm,足径8.8cm。

该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通体施灰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典型的“金丝铁线”洗在古代生活中用途广泛,有盥洗用具,亦有文房用具或陈设品。其形制广口,折沿,宽唇,深腹,平底。汉至晋代流行在器物内底刻鱼纹,有陶、青瓷制品。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造。此洗造型玲珑小巧,典雅可爱,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精细之作。

哥窑青釉鱼耳炉,宋,高9cm,口径11.8cm,足径9.6cm。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钉痕。此件鱼耳炉属于清宫旧藏品,清代乾隆皇帝曾对其颇为赏识,摩挲把玩时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楷书镌刻于炉之外底。诗云: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

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鱼耳炉因可用来焚香且炉身两侧置鱼形耳而得名,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时虽有仿品传世,但均貌似神离,无法企及原作之风韵。

话说清雍正唐英时,官方又恢复仿哥窑生产。新烧纸的哥釉制作精良,既有大小纹片错落有致的“金丝 铁线”,也有单纯的大纹片或小纹片,釉色以深浅灰青居多,部分有“紫口铁足”,其胎质较厚。乾隆以后继续仿烧,官窑多书本朝款。清代在仿哥窑的基础上,又发明了蓝釉哥窑、绿釉哥窑及哥釉青花和堆花铁沙青铜器纹饰的品种。民窑仿哥窑盘一种,底有七个酱色支钉,俗称“七星盘”,为雍正及隆早期产品。

仿哥窑产品自清至今,一直未断,但其精品仍为官窑所出,民国时仿哥窑产品也不少,但大都不够精细,略显粗糙,并且民国仿品在颜色上以米黄色为主。造型也变得越发离奇,仿到后来,甚至在在底款书上“成化年制”。除了民国,新中国80年代也生产了一大批仿民国所产的粗制滥造产品,价格比新瓷高出几倍。这两者都是一种纯商业性的生产,并不具备多大的价值。(PS:手握近现代仿品执着的藏友能传个十几代也许就有收藏价值拉哈哈)

最后,给大家欣赏一下哥窑艺术与法拉利超跑575 GTZ碰撞出的花火。该车由我国著名艺术家卢昊设计而成,车身车内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中国元素,宋代哥窑瓷器的韵味和质感,将法拉利跑车贵族气质上升到让人惊掉下巴的惊艳程度。并且,这款法拉利为中国市场特制的限量版车型,还继承了599GTB Fiorano HGTE的机械理念,在国内总销售绝对不超过12辆,虽然不知道是哪几位富豪将其珍藏到车库之中了,但是每当深夜窗外轰鸣着超跑的声音时,我想应该会有不靠速度紧靠跑车外观就取胜的都市传说就在其中吧。

宠物狐狸好养吗

蝈蝈吃什么怎么喂养好